第534章 曆史的蝴蝶效應(2 / 2)

再加上美國擔心波斯倒向蘇聯,又不想看到伊拉克做大獲得海灣霸權,不斷地暗地裡給波斯鬆綁,兩伊戰場的天空,不僅有著F-14‘熊貓’戰鬥機,而且好似一下子恢複到兩伊戰爭之初的最高水平,還有F-15戰鬥機和F-16戰鬥機,再次擁有了兩伊戰場上的製空權。

當然,因為伊拉克有‘神盾’防空導彈係統,波斯的戰鬥機也沒有像兩伊戰爭爆發前期那樣不斷去襲擊巴格達,甚至很少進入伊拉克領空。

目前來看,雙方都沒有爆發襲船戰,兩伊戰爭也看不出結束的曙光。

“還有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竟然沒有發生!”劉韜暗自感慨著,曆史已經有了不小的改變。

要說1986年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事,恐怕但凡有所了解的,都會說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那是注定要記入世界史冊的。

核能的利用,可不僅僅製造核武器,更有利用其造福人類,而核電站便是利用核能造福人類的一個典範。

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澳布靈斯科核電站,拉開了人類利用核能的序幕。緊隨其後,1957年美國建成第一座核電站。

到了1960年,蘇、美、英、法4國建有10座核電站,總功率86萬千瓦。

1954年~1965年為核電站驗證示範階段,第一代核電站在美蘇等強國陸續投建,期間全球共有38台機組投入運行。

1966年~1980年為核電站高速發展階段,更加經濟安全的第二代核電站成為歐美工業化進程中能源的重要來源,特彆是美國輕水堆核電的經濟性得到驗證之後,形成核電廠建設的一個高潮,期間全球共有242台核電機組投入運行,西德、日本、巴西等國也加入了發展核電的行列。

從1981年開始,進入了滯緩發展階段,因為發達國家減速導致需求下降。

當然這裡麵還有一個影響,那就是1979年美國三裡島核事故,公眾對核電站抵製情緒增加。

所謂的美國三裡島核事故,便是1939年3月28日淩晨4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三裡島核電站第2組反應堆的操作室裡,紅燈閃亮,汽笛報警,渦輪機停轉,堆芯壓力和溫度驟然升高,2小時後,大量放射性物質溢出。從最初的清洗設備的工作人員的過失開始,到反應堆徹底毀壞,整個過程隻用了120秒。6天後,堆芯溫度才開始下降,蒸汽泡消失,引起氫爆炸的威脅免除,100噸鈾燃料雖然沒有熔化,但有60%的鈾棒受到損壞,反應堆最終陷於癱瘓。

事故發生後,全美震驚,核電站附近的居民驚恐不安,約20萬人撤出這一地區。美國各大城市的群眾和正在修建核電站的地區的居民紛紛舉行集會示威,要求停建或關閉核電站。

當然了,美國的三裡島核電站事故和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比起來,那就是弟弟了。

美國的三裡島核電站事故是五級,而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則是最高級彆第七級。

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將通貨膨脹都算進去,足足造成了兩千億美元的損失,可以說是近代曆史中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被稱作曆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而普裡皮亞季城因此被廢棄。

那輻射危害展現得淋漓儘致,導致事故後前3個月內有31人死亡,之後15年內有6~8萬人死亡,13.4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方圓30公裡地區的11.5萬多民眾被迫疏散。

原時空,就有很多人認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蘇攻美守態勢下發生局勢轉變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