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配套,那可比坦克裝甲車要複雜得多了。
甚至比052型驅逐艦這樣的大型軍艦的配套還要複雜。
“哥,你要研究大飛機?”劉子魚端著一碗麵過來,好奇問道。
劉韜略微點點頭:“是啊,想要了解一番,我們華夏得有自己的大飛機。”
“我們不是已經有運-8了麼,運-8還不夠麼?”劉子魚好奇道。
生在軍工家庭,劉子魚接觸的比普通人多得多,耳濡目染之下知道很多東西。
比如運-8!
普通人連運-8都沒有聽過,但是劉子魚卻有所了解。
“不夠,遠遠不夠!”劉韜略微搖了搖頭道。
運-8運輸機,這是國內自主生產的,也是國內最先進、最龐大的軍用運輸機。
當然了,劉韜知道,這裡麵是帶有宣傳效果,以提振民族自信心,因為運-8這樣的飛機,很多的關鍵零部件是進口的。
在以前,運-8也談不上先進,國產率並不算太高。
也就盤山集團的緣故,華夏在零部件加工方麵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才使得運-8的零部件國產化有了大幅度提升,性能改善不少。
當然,這並不影響運-8的曆史地位。
在運-8定型前,國內的軍用運輸機,最大的就是從蘇聯進口的安-12,哪怕蘇聯七十年代就已經停產,依然是國內軍用運輸機梯隊的主力當家。
而安-12,是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一種四發渦槳軍用運輸機,1956年首次試飛,1958年投入批生產並交付使用,到停產的時候,總共生產了850架,其中民用型約200架,其曾是蘇聯運輸航空兵的主力,從1974年起逐漸被伊爾-76取代。
這一款運輸機,成員5名,載客90人,掛載重量20噸,長度33.10米,翼展38.0米,高度10.53米,翼麵積121.74平方米,空重28噸,最大起飛重量61噸,最高速度777千米/時,巡航速度670千米/時,滿載航油時航程5700公裡,滿負荷時航程3600公裡,實用升限10200米。
運-8運輸機便是仿製安-12,直到1974年才進行首飛,目前大概裝備了三四十架到部隊,而這也徹底改變了部隊運輸機主力都是蘇聯飛機的局麵。
而運-8運輸機擔任主力,成為空軍主力運輸機的時間不會太長,因為劉韜知道,現在華夏正在與蘇聯進行商談關於進口伊爾-76。
當然,伊爾-76運輸能力雖然龐大,空軍更多的還是使用運-8。畢竟運-8自己可以造,不需要外彙,價格便宜,耗油量也不太高。
伊爾-76太貴了!
哪怕北極熊在這方麵要價不會像美國佬那麼離譜,但是也不會低,現在北極熊要價3500萬美元/架,理由是他們出口印度的同類型伊爾-76超過4000萬美元/架,現在隻要價3500萬美元/架,已經是出於雙方友好關係。
劉韜不否認,運-8現在一款不錯的運輸機,甚至在運-8的基礎上,要開發海上巡邏機、雷達電子試驗機、預警機等。
但是毫無疑問,運-8運輸機太小了,載重有限,空間有限,這讓它的發展潛力很有限,再怎麼挖掘就那樣。
再說了,運-8當初的定位就是軍用運輸機,這使得運-8不適合改造為民用客機,因為噪音太大了,根本沒有什麼舒適性可言。
劉韜坐過一次運-8運輸機,那時候隻覺得耳朵嗡嗡作響著,耳膜都要破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