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南斯拉夫就已經一躍成為東歐地區少有的發達國家,經濟和軍事力量稱霸東歐,有著‘巴爾乾之虎’的稱號。
在1974年的時候,南斯拉夫陸軍有60萬人以及200萬後備役,裝備有1100多輛坦克、600輛自行反坦克炮、1300輛各式裝甲車以及105毫米口徑以上重炮1000餘門、82毫米和120毫米迫擊炮8000多門、火箭炮160門、各型反坦克導彈和4個防空導彈團。
而且,其海軍空軍同樣不弱,空軍有3.2萬人,主力戰機為米格-21,總共400多架固定翼飛機以及200多架直升機,海軍則有1萬人和80多艘艦艇。
那時候的南斯拉夫,可以說除了軍隊數量比不上華夏,其他的都超越了華夏。
可惜,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未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到了現在已經多有矛盾,既有內在矛盾,也有外在矛盾,恐怕再這麼下去,南斯拉夫恐怕會走向曆史的老路。
說實在的,從戰略利益角度考慮,南斯拉夫的存在是巨大利好於華夏。
南斯拉夫與華夏的關係可是非常友好的。
雙方的友好關係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南斯拉夫在國際上采取了獨立自主的路線,與華夏發展友好關係。在此基礎上,兩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並簽署了一係列合作協議。
近年來,兩國關係可是繼續往前發展,在經貿、文化、旅遊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雙方的貿易額不斷攀升。
華夏派遣留學生去歐洲留學,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前往南斯拉夫。
隻是就是劉韜,也沒有把握,確定南斯拉夫會不會走上曆史的老路。
畢竟他這隻蝴蝶引起的蝴蝶效應已經很明顯了。
柏林牆可依舊送禮在那裡,將柏林一分為二。
南斯拉夫的內部根源,歸根到底是民族之間的矛盾。
“華約那些國家怎麼樣,特彆是波羅的海三國?”劉韜問道。
波羅的海三國,便是指波羅的海沿海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麵積17.4萬平方公裡。
劉韜問這三個國家,是因為印象中這三國跳的最歡。
劉奇介紹著波羅的海三國,他去過那裡,用他的話來說,波羅的海三國從進入蘇聯以後,一直與蘇聯保持貌合神離的狀態。
當然,這裡麵沒有三國的武裝反抗,因為三國的武裝反抗在1955年就被徹底鎮壓下去了。
隨著戈氏上台提出所謂新思維改革,中央徹底放權給地方,言論自由徹底放開,各種妖魔鬼怪全都放了出來,這裡麵就屬波羅的海三國最為活躍。
不過這裡麵都是保持在政黨、輿論方麵,倒是沒有武裝鬥爭。
劉韜略微搖了搖頭,果然啊,有些東西總是不可避免,蘇聯的發展隻是掩蓋了問題,並沒有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