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華夏對於蘇聯而言,是屬於小兄弟。
當初雙方處於蜜月期的時候,蘇聯是當師傅,幾乎所有援華的蘇聯技術人員都帶著幾個華夏徒弟,手把手地教徒弟。
那時候的華夏是戰後廢墟,百廢待興,窮得一塌糊塗,甚至連軍隊都是萬國牌,武器裝備、軍裝都沒有統一。
可是再看看現在的華夏,被蘇聯認為是世界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三軍事強國。
陸軍、空軍、海軍都發展非常快。
偏偏華夏每年公布的軍費預算都很低,連蘇聯的十分之一都沒有。
現在蘇聯改革派力量迅速壯大,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有鄰居的成功案例。
看看現在華夏,改革開放十餘年時間,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甚至於,華夏每年都出口大量的商品到蘇聯。
不過也正是因為華夏的許多輕工業品,大大的彌補著蘇聯的不足,使得蘇聯的商場物品比較豐富,矛盾也不會太過尖銳。
“可惡,要不是核電站出了事,這次絕對要讓美國人大出血。”有將領則是很不甘心。
關鍵時候,出了那麼大的事,整個蘇聯的重心都轉移到國內,解決核電站的事,檢查全國的核電站,同時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
為了消除外在影響,蘇聯也不得不和歐美進行妥協,不再出口武器給伊拉克,同時撤回在伊拉克的軍事顧問和技術專家。
不然的話,美國人絕對不能調集如此多的兵力。
因為那意味著,歐洲空虛!
哪怕美國人想這麼乾,美國的那些歐洲盟友們也會勸阻美國人,阻止美國人那麼乾。
因為誰都不敢相信,蘇軍的鋼鐵洪流平推整個歐洲。
其他人則是苦笑著,在之前他們甚至擬定了作戰計劃,可是這一切人算不如天算,都泡湯了。
現在的蘇聯,根本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作戰。
因為精力都在核電站上麵。
隻能說,美國人碰到了個好機會。
“來日方長,以後的日子還長得很,這次錯過,以後總是會有機會的!”有個老將領沉聲道,“我們之間的競爭,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長久的!”
從美蘇爭霸開始,到現在已經延續了大半個世紀了。
雙方大部分時候、大部分領域是競爭的,一些時候、小部分則是進行合作。
競爭是主基調,合作是調節劑。
哈哈,難得上暢銷精選,大家多多訂閱、投月票支持一下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