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華科院和水電部等有關部門和單位組成南水北調研究組,在全麵調查、查勘基礎上,提出分彆從長江上、中、下遊引水的10條調水線路,其中一條是從長江下遊引水的大運河提水線,即從淮河入江水道和京杭運河分段提水,經高寶湖、洪澤湖、南四湖,於東平湖入黃河,分級供水灌溉沿線農田。
1959年淮河流域大旱,蘇省提出興建蘇北引江灌溉工程。經水電部批準,蘇省於1961年開始建設江都泵站,在國家的支持下,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初步建成調水、灌溉、排水、航運等綜合利用的江水北調工程體係。
這個探索階段,通過失地查勘,全麵調查了可供南水北調輸水線路;蘇省江水北調工程的建設,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奠定了基礎,也是南水北調的有益嘗試。
至於規劃,在1972年華北地區發生了嚴重乾旱,為解決海河流域的水資源危機,水電部成立南水北調規劃組,開展南水北調規劃工作。1974年水電部向國家計委報送了《南水北調近期規劃任務書》,提出近期南水北調設想為東線調水方案。1976年提出《南水北調近期工程規劃報告》,並在1977年上報。
該規劃以農業供水為主,改善和發展灌溉麵積6400萬畝,向城市供水27億立方米,並使京杭運河成為南北水運交通大動脈,規劃從揚州附近的長江抽水1000立方米/秒,過黃河600立方米/秒,到天津100立方米/秒。
1978年上麵批準,由水電部牽頭召開南水北調現場初審會議,會議同意東線調水方案,同意規劃提出的輸水線路和抽水梯級方案,並確定在位山穿黃,要求在修訂規劃中補充灌區規劃等。
經過這些年不斷地進行前期準備,國家也有錢了,‘南水北調工程’完成了所有的規劃設計,工程啟動的條件已經成熟。
隨著社會發展,北方缺水現象愈加突出,國家在這方麵也在動心。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差不多4億,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乾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東、中線一期工程乾線總長為2899公裡,沿線六省市一級配套支渠2700公裡。
通過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係,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利於實現華夏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南水北調’工程預計耗時20年時間,預計總投資4000億人民幣。
在會議上,各省市發表意見,各部委發表意見。
“劉韜同誌,接下來由你發表意見。”領導看向劉韜。
劉韜這一次是以技術專家身份出席會議。
劉韜沉吟了一下,說道:“‘南水北調’的重要性、必要性毋庸置疑,通過南水北調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至於技術方麵,我認為是不存在問題的。”
西南地區,也在進行跨流域、跨區域調水,使得水資源可以得到更好的應用。
十幾年來,西南地區都未遭到缺水危機。
而北方不一樣,枯水年那是讓北方無比痛苦,平常年也會受到缺水困擾。
“我補充一點,就是關於沿線治汙的,汙染問題現在成了普遍讓人頭疼的問題,南水北調的水不僅要用於灌溉,也要用於飲用水,沿線治汙問題得考慮全麵。”劉韜進行補充著。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利用了京杭運河,這裡麵涉及到船閘、泵站,沿線路過太多的城市、城鎮、農村,防汙治汙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以後輸送到北方的水就不是乾淨的水,而是汙水。
同樣的,也存在於中線,中線穿越大片平原,也是人口密集區,防汙治汙同樣是非常重要。
也就西線處於環境惡劣的地方,不存在這個問題。西線的調水,乃是從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調水進入到黃河上遊青、甘、寧、蒙、陝、晉等地,防汙治汙問題反而不那麼突出。
而這裡麵,便是結合盤山集團規劃建設的梯級水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