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鍋自然也買了三營口的鑄鐵鍋,這也是民優級產品,選了最輕的炒菜的長柄鐵鍋一口,店裡鍋鏟、漏勺、一樣不少,申秋也就順手配齊全了。出得店門來,自然也是順手就送進空間去了。
接下來就進了瓷器店。碗、盤、筷子、湯勺一一買齊,品質不低,雖說不是後麵用的精花細紋的,但這種潔白細瓷用起來更漂亮。也更健康,能減少不少鉛的攝入。碗盤什麼的都論隻,十二隻捆一提,價格更優惠些。剛開始規劃的空間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申秋買東西又是個貪心的,一心要品種齊全,一時竟收不住手,照她這買法水池邊的特彆留出來做廚房的空地,根本放不下,也好在她腦子沒壞完,數量控製得住,夠用就行了。但真的不好細說,隨便點點都是十幾提。
洗菜什麼的要用到盆子。想著塑料水桶盆子跟空間十分不搭,而且現在市場上特有的大紅大綠的顏色也讓人崩潰,申秋改買了G市人最喜歡用的攀枝花木頭製成的木桶、木盆。木桶比起塑料製品,明顯厚重一點,但申秋買的可是當地最好的木匠做的精品,比較輕薄,擱三十年後,分分種可以參加藝術展的。一點也不顯得粗笨。
有了這兩件工藝品加持,申秋在心裡決定把這空間向古典方向裝飾也更堅定了,越想越覺得有趣,空間裡除了沒有辦法弄出來的土灶外,目前為止基本沒有現代產品混在裡麵。
就那裝油的工具都買了大號燉盅來替代。調料盒子就更返古了,土陶店賣的土瓷小罐子,罐口還帶裙邊的,據說是解放前的燈油罐。反正看著就特彆文藝。竹青做的筲箕買了四個,因為米多,買了兩個齊腰高的紫砂茶罐來當米倉,裝米的桐木米箱一次能裝個十多斤,用來分裝平時吃的米。
前世申秋做鹹菜那是很有一手的,這一世必須要發揚,所以,做鹹菜的工具自然不能不備齊了,這些東西,去外地哪裡買得到!二三十年後也是難尋的手工物件。品質生活的代表。心裡想著必要做的品種,辣白菜、酸蘿卜、酸菜、醬之類要用到那帶蓄水裙邊有內蓋的大缸、泡菜壇之類自然也沒有漏過,還買了十個之多。奢侈啦,還是紫砂的。但這會升值的好不好!雖說真的沒人會賣一個舊泡菜壇子,但光想就很開心。
七七八八的一堆弄下來,全部東西沒有花掉六張青蛙皮,人民幣值錢真是感覺好啊,等到紅色老人頭出現後,這錢就不值錢了,申秋花起錢來跟花假錢差不多,看到喜歡的就買下。那些壇子,鍋什麼的,擱在一起那得堆成一座小山,好在申秋轉過來轉過去的在幾家門店裡轉圈的買東西,提著東西出去,空著手又進了另一家,人家也沒搞清楚她的東西都放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