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舍利難得,三界皆知(2 / 2)

一種便是如觀音菩薩這般佛法高深之輩,以自己高深佛法凝聚出舍利子,而似這種能夠凝聚出舍利子的高僧,少說也能證得菩薩果位。

第二種,便是高僧在坐化之後凝聚而成的舍利子。

至於那些受了敕封而得果位的靈山諸佛與菩薩,終其一生也與舍利子無緣。

而此刻在萬聖龍宮出現的這一顆舍利子,並無如今靈山佛法的氣息,隻要稍作推算,便知其實在佛祖創立靈山大乘佛教之前,便已經形成。

這也是因為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各自的特性。

因為大成佛法渡人不渡己,往往他們所凝聚出來的舍利,都並非是自己主動所求...也正因如此,真正修行大成佛法的僧人,對佛門果位反而並不看重。

便如同觀音菩薩這等大菩薩,他們所求乃是渡化眾生,而並非成佛。而恰恰就是在他們渡化眾生的過程中,對佛法感悟愈發深厚,從而引動渡化眾生時積攢下的功德,仿佛“水到渠成”一般,便將舍利凝聚。

而小乘佛法則有所不同,他們信奉先渡己再渡人,故而一身佛法修為皆凝練於自身...雖然也有修行小乘佛法的高僧因此修成舍利而證得菩薩果位,但畢竟是少數。

但終究是殊途同歸。

地藏王菩薩最初修行的便是小乘佛法,並且以此成功凝聚出了舍利子,證得菩薩果位...而他也真正做到了小乘佛教的教義,先渡己再渡人。

因而他下陰司地府,發下大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但更多修行小乘佛法的高僧,在生前很少能夠將舍利子凝聚出來,但他們在坐化之後卻有更大幾率將遺留下一顆舍利子。

其中蘊含了對方於佛學的畢生感悟。

當然了,凝聚舍利子也並非隻有這兩種方式。

便如當日世尊相助法海一臂之力凝聚舍利子,當然了...那也是因為法海本身的佛法境界足夠支撐他凝聚舍利,若是強行承載舍利,輕則神魂受損,終身再無進境;重則魂飛魄散。

舍利難得,三界皆知。

每一顆舍利皆是三界可遇不可求的至寶,而此刻竟然在萬聖龍宮之中出現了一顆,無疑引動了法海的興趣。

雖然法海先是將自己成佛舍利捏碎,而後又將西行路上慢慢凝聚出來的舍利虛影,去化解了子受神魂之中的封神榜禁製...

但此刻能夠有緣遇見一位佛門前輩遺留下來的舍利子,也難免會叫他生出幾許激動。

這舍利子乃是佛門重寶,一般來說高僧坐化之後若是遺留下的舍利子,皆會被供養在他們生前的道場。

而這萬聖龍宮與佛門又什麼瓜葛,如今卻在他們水府之中藏著一顆舍利子...再加上他們又有勾結妖魔的前科,難免會叫大聖起了疑心,因此他對師父說道:“師父,一會兒下去之後,咱們如何行事?”

法海想了想,道:“還是要以誠待人,自得人誠待我。”

二人入了水府,一路皆無阻攔。

如今的碧波潭已經被蛟魔王麾下精銳接管,大聖是他們家元帥的結拜兄弟,此番更是一同追殺九頭蟲而來,蛟魔王在離開之前,還專門囑咐過,他未曾回來之前,一切都聽孫大聖調遣。

見大聖去而複返,那裡有阻攔一說,守門的小將,早就將大聖與三藏法師迎入了水府之中。

入內之後,法海瞧見這龍宮中的一眾水族,被刀兵圍在大殿中央且擠在一處,雖然並沒有受私刑,但看他們一個個皆是一片蒼白麵色,便也知他們此刻心裡壓力究竟有多大。

畢竟自己的生死拿捏在了彆人手中,他們又非不怕死的勇士,怎能不畏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