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朕之禦弟歸矣!(2 / 2)

法海同道濟好友,又都是南宋高僧...

“貧僧罪孽深重。”法海此刻心中說話:“若不是當年全眼都在斬妖除魔之上,或許當該多看看人間...”

雖說修行者不染朝堂,但吾輩凡僧,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且法海曾經聽過一句話——“小事可改,大勢難違”,這是用來形容天道規則的。

念及此處,法海心中有了決意:若是曆史車輪依舊會按照既定的軌跡前行,那麼他...何妨試試以這一雙螳臂,是否能將這車輪再引得偏些?

就如同此次西行取經一般,一些自己所知之事,難道不是已經有了變化?

幾句話的功夫之後,雙方便已然熟絡了起來,大唐皇帝李世民的人格魅力與手段自不必多提,況且他待三藏又是一片真心。

法海怎能分辨不出來?

陛下的熱情,法海欣然接受。

望經樓離著長安城還有些個距離,他們“兄弟”兩個在麵前走著說話,王玄策與薛仁貴,自然就同大聖等人寒暄起來。

至於說大聖與八戒不似人樣,對於他們兩個來說,倒也尋常。

一個久在國外,妖魔鬼怪沒少見;一個沙場宿將,死在他手裡的妖邪更不在少數...相對來說,大聖與八戒,還有算個人形。

不論是王玄策還是薛仁貴,皆是豪邁之人,頗對大聖的脾性...尤其大聖更是看出這位薛大將軍的不凡之處,乃是天上白虎星下凡。

並非是封神榜上的白虎星君,而是伴隨紫微星下凡的白虎星。

至於帝王儀駕,還在更後麵。

已經有快馬回城去稟報了,這會兒監國理正的太子殿下,發下了一道道指令,準備要大開城門,率領百官出長安,前去迎接天子與禦弟。

李世民或許也是在控製步伐節奏,遠遠瞧見長安城外起了煙塵,便知道是城中有了動作,便也不著急走了,多少要給城中一些準備時間,也正好看看太子的應對能力如何。

法海不難察覺陛下意圖,自是欣然配合,腳步迎著陛下的節奏,漸漸放慢。

“賢弟。”李世民稍將腳步一頓,卻在此刻回身,望著後麵相處融洽的眾人,笑問了一句:“想必這就是幾位高徒了吧?”

“這個是幾個劣徒。”法海便向著他們招招手,等他們來到近前的時候,法海才向陛下說道,“陛下不知,當年出長安時,路過雙叉嶺時隨從兩個弟子卻被嶺中的妖魔吃了...他們幾個,是我在途中收的徒弟。”

“這是大徒弟孫悟空。”法海將大聖引至身邊,向陛下介紹了一句。

“朕亦知曉五百年前大鬨天宮的齊天大聖的名號。”李世民向著大聖拱拱手...

大聖見大唐皇帝要行禮,連忙搶在前麵,做一個佛家禮數,道一聲:“見過陛下,俺老孫有禮了...隻是那大鬨天宮的事情,還請陛下以後莫要再提。”

“哦?”李世民好奇問了一句:“這是為何?”

“那時候俺老孫年輕氣盛,行事莽撞...況且也不是什麼好名聲。”

“年輕氣盛...”李世民聽了卻道:“這難道不正該是年輕人的氣象麼?當年朕年輕的時候,也曾跟著父皇起兵反隋,馳騁沙場之上...,且不論世人如何評價,但起初,恐怕正是憑著少年時的熱血莽撞。到如今隨年紀漸長,愈發老成..可這心裡,卻始終惦念著往日意氣。”

“隻可惜...”李世民又歎一聲:“我人族壽數短暫,於這三界能夠下片刻輝煌,已然算得擁有過燦爛人生...可終究比不過你們長生者。”

法海見他說著說著還感傷起來,便開導了一句:“陛...皇兄也不必如此傷懷,人之終焉非亡矣,青史留名者,永垂不朽。以皇兄之雄才大略,莫說百年,即便是千年、萬年之後...也當為人族後輩銘記。”

“正如秦皇漢武。”李世民忽笑道:“其身雖死,但留存於世的精氣不曾亡,更是吾輩追逐、超越之目標。”

曆代有為君王,尤其是開國之主,就沒有不想要超越秦皇漢武。一個完成大一統,另一個封狼居胥...

但後世帝王,能完成大一統而建國者已是少數,後世子孫再不爭氣些,能護得領土完整已經很不容易了,更彆說開疆擴土,封狼居胥了。

但此時的李世民,自認自己兩點都做到了。

除了玄武門之外,自己這一生...其實已經做得夠多了。不論玄武門之變究竟是什麼緣由,殺兄弑弟迫父...這終究是自己身上抹不去的汙點。

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不斷鞭策自己,讓自己有了如今這般成就,開創大唐之盛世吧。

一旁的法海還是非常敏銳的察覺到了陛下心中的一絲異樣波動,但他並沒有多言。

法海又向陛下介紹了八戒、悟淨,並且詳細講明了他二人的身世來曆,又引得李世民連連讚歎。

尤其是知道了八戒食量極大之後,他直接開口道:“長老既來長安,便無需為吃食煩心...朕回去便吩咐禦膳房,隻要我大唐尚在,長老的齋食便不必假手他人了。”

“陛下果然敞亮!”八戒聽了雖然高興,但也知道深淺,謝過陛下好意之後,便認真說道:“卻倒也不必這般豢養老豬我...不然荒廢了修行,怕是師父要用佛焰煉化我這一身膘。”

說來也是怪。

八戒也不吃肉食葷腥,每日裡也要跟大聖亦或是小白龍鬥上一場,運動量也絕不見少,可這身材卻始終下不去。

最後才見了小白龍。

知道涇河龍王是小白龍的姑父之後,李世民還專門又向小白龍道了歉:“抱歉,當年涇河龍王相求,卻因朕之疏忽,害了龍王的性命,還請三太子勿怪。”

“陛下言重了,當年我姑父私自更改降雨時辰與點數,本就是犯了天條...陛下能施援手,已然感激不儘,怎敢怪罪?”

李世民對此也是頗為感慨,畢竟在他看來,涇河龍王之事,便是西去取經之開端。

想到此處之時,李世民才想起問一了句:“賢弟...適才初見時,朕便覺著似乎有什麼不對勁...可究竟是哪裡不對,一時也想不透徹,直到此刻才恍然驚覺...怎不見賢弟自靈山取來的經文?”

大聖指了指自己腰間的人種袋,笑道:“因為經文太多了,故而全裝在這件靈寶之中...”

說話間,眾人已經快到了長安城門外。

也是見陛下想要在人前顯露一番,大聖便從人種袋裡放出了四個櫃子,然後虛指一吹,櫃子就變成了載著經文的推車,本來該是他們師兄弟四個一人輛...

但王玄策與薛仁貴見八戒與悟淨各自還擔著行禮,便順手接了過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