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將軍們“武德充沛”,尤其是這些在沙場上征戰了一輩子的老將們,對於佛門那一套向來是不屑一顧的...
每天拜拜佛,就能把這江山打下來?
出征前向佛祖菩薩祈禱一下,就能保佑自己不死?
都是屁話。
中原之內爭奪天下的時候,就不提了。
當年遠征突厥的時候,將軍們是如何向下麵的士兵提士氣的?
簡簡單單四個字——光宗耀祖。
得勝歸來,那便是大唐的英雄;縱然光榮戰死,其姓名也會被記錄在縣誌之中。
若是能立下功勳的,名字怕是都能提至首頁,往後鄉裡祭祖都是頭香。
當然了,這些都是精神上的鼓舞,最重要的還是落在使出的餉銀。
大唐將軍並不是對整個佛門都懷有抵觸之心,對於如三藏法師這般真正的高僧,自然是心懷敬意的。彆的不說,隻說三藏法師徒步十萬八千裡,去往西天取經之堅定決心,彆足夠他們敬佩。
這事兒聽起來難,辦起來...隻怕更不容易。
那些攔路的妖魔,即便是他們這些征戰了一輩子的將軍,單槍匹馬的遇見了,也不見得就能匹敵。
而三藏法師一路降妖除魔,懲惡揚善的事跡,他們都是從陛下這裡知曉了的。
陛下非常關心這位禦弟,故而經常將西洲傳來的消息,跟他們麾下的臣子分享...有心人已經開始揣摩帝心了。
年輕一些的小將,認為這是際遇,三藏法師就好似活地圖,等他回來之後,大唐便擁有了幾乎縱深西洲東西線的地形圖,若想要立下功勳,將來必在此處。
但年紀大一些的,從陛下對待寶象、烏雞等國的態度能推斷出,陛下平定了高句麗,收了吐蕃與烏斯藏國之後,這開拓之心已然銳減。
尤其現在全心全意的培養太子,可見陛下對外輕易是不起征伐了。
故而重用王玄策對外,將原本領兵的薛仁貴調回來,讓他精練玄甲鐵騎...又遣神策軍化入江湖,開始探尋大唐境內的那些妖魔之所在。
盧國公初聽了這個消息的時候,表示自己還能打...死纏爛打著想要從陛下這裡討個降妖的差事。
但李世民不同意,隻說:“盧國公年歲已高,當在家中享受天倫之樂,何必再打打殺殺...”
之後還送了兩本佛經去,讓他多看看,以化解這經年沉積下來的殺氣。
老程當然是不看的,但這事兒被他夫人知道,說:“既是陛下口諭,你不看也得看,否則就是抗旨不尊。”
老程當時說道:“我究竟看了沒有,陛下又不知道?”
“我知道。”國公夫人頓了頓,又道一句:“你也不是不知道,自貞觀十六年皇後娘娘大病,幸得孫神醫妙手回春,這才保住鳳體。往後娘娘便多體恤我等這些誥命,時常喚我等入宮傳太醫診脈...若偶爾問尋起來,妾身可不替你遮掩。”
也正是因為此節,盧國公的一身殺氣,怕是一多半都轉到了這兩本佛經上。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或許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化解?
有個發泄的口子,總比憋在心裡要好的。
可這梁子,算是結下了。
此刻說出這話來,一來他一貫表現出來的就是這等“渾人”形象;二來也真是聽了大聖之言,心緒激動之下,脫口而出。
其實說完之後就有些後悔了,畢竟是當著三藏法師的麵,還在陛下與諸位同僚麵前說出這樣詆毀佛祖的話來,實在是不太禮貌。
正想要說些什麼補救的時候,就聽到那大聖竟緊跟著叫了一聲好,“老國公此言有理!”
唉?
盧國公稍一愣,就聽到大聖接著說道:“俺老孫當時也是這樣想的...”
“你這潑猴,怎敢這般詆毀佛祖?”一旁的法海看似嚴肅叱責,其實就是說了些不痛不癢的場麵話,甚至還給大聖遞過去了話頭。
大聖順著師父話解釋道:“師父...佛祖他老人家是什麼人物?豈會跟俺老孫一般見識?若他當真如俺老孫與老國公所言一般,隻是礙於形象,故作清高....那便是弟子沒說錯他;可若當真是弟子小肚雞腸,以小之心度君子之腹...自是弟子修行不夠,不能體察佛祖之境界,日後自當認真修行...想來如佛祖般慈悲大肚,當不會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計較。”
大聖話中的言外之意,在場眾人都聽的明白。
一時覺著這靈山佛境,似乎跟這世俗凡間也沒有什麼不同。
這擠兌人的話術...頗似他們勸皇帝要做個明君,要寬宏大量,不能跟他們因這些時而莽撞觸怒了陛下的臣子們一般見識時的模樣,十分相似。
李世民聽了心中也有幾分可樂,還附和了一句:“佛祖之所以是佛祖,想來定是有常人所不能及之境界...可即便如此,王兄回家之後,也當在佛前禮敬一番...”
眾人還在疑惑李世民這一聲王兄是在叫誰的時候。
“嗨呀!”
卻見那邊盧國公怪叫一聲,然後一個跨步越眾而出,連忙就扯自己身上的官服,大呼曰:“陛下,老程這就回家種地去。”
眾人這才反應過來,這一聲王兄竟然是在喚盧國公。
對於這一聲“王兄”,不明就裡的自然是一臉懵...但眼下也不是詢問的時候,隻好憋在心裡。
可知道始末的老臣,尤其是瓦崗出來的老臣,齊齊會心一笑。
當年瓦崗寨起義時,咱們這位盧國公還當過一段兒時間的大德皇帝。
戰場上遇見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時,提著一他那把宣花大斧追了好幾座山...便是秦王躲在老君廟中,那廟門都被盧國公一斧頭劈翻。
後來瓦崗兵敗,程咬金歸唐,因為當年那個如同兒戲一般的“大德皇帝”,李世民便戲稱他為“王兄”...雖然程咬金抵死不從,但李世民這一叫,便叫到了登基。
而後,才漸漸改了稱呼。
但私下裡,也會偶爾提起,用來“調戲”這位渾不吝的親信將軍。
如今卻在大殿之中提起,想必陛下也是怕盧國公之言當真“惡”了佛祖,所以有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