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認得那道佛光!
正是寶象國中,在寶相國寺內受了百姓香火信仰,而生出來的象佛之靈!
而正此時,小象看到佛焰中的父親雖然再不能承受佛焰煉心之效,但那焚心之痛,卻似乎再也不能影響到他。
“吾不能早識法師,乃生平一大憾事,如今經佛焰煉心,明心自悟,卻也不悔,實自作自受,所謂朝聞道,夕可死——,若有緣時,法師若遇吾師,還請法師轉告之,隻言孽徒不孝,渾噩一生,有負師尊教誨。”
此一句說完,師父的真靈看似就此散去。
但小象卻看的清楚,卻是父親的一部真靈,受了那靈象虛形的所引,兩者漸漸相融,化為一體,而後那靈象虛形便遁入了父親的白象真身之中。
與此同時,小象似乎在虛空之中聽到了父親的聲音:“吾雖死,道未儘矣。”
其中還伴隨著父親聞道時的豪邁笑聲。
道化。
小象這個時候才明白了為什麼金光仙與普賢菩薩都說父親是道化而去了。
轟——!
神魂震蕩之下,小象退出了這一片靈識之地,而清光回落於白象靈台。
“阿彌陀佛。”普賢菩薩對著小象說道:“你父私生你於此,前二百年你受百姓香火,蛻化妖驅...而後拜在三藏門下,得入正道,才有十年之功,誕生象靈...而此,你父才在死劫時有如今之因果機緣。”
小象知道菩薩之言是什麼意思。
父親下界為妖,為救兄弟舍命一博,想要殺了自己的師父,以唐僧肉治愈是虯首仙的瘋病。
不論有沒有自己,這件事情都無法避免,而結果也是注定...心存死誌的父親,最終會被師父超度。
而眼下因為有了自己在寶象國未曾作惡,故而能拜在師父門下,也就留下了這一尊父親當年留下的象佛金身...自己既然已經化靈而出,往後的香火之力,自然拜得便是父親。
或許父親沒有在寶象國顯靈,但自己始終儘心儘力,庇護百姓。
故而在信徒虔誠的香火之下,佛像之中誕生出了象靈,在父親的真靈即將消散之時,遁出金身直去獅駝嶺,與父親的一部分真靈融合,重新化入軀體之中,得以重獲新生。
父親算是死了麼?
小象自己也沒有弄不清楚,但小象心中此前的種種疑慮,已經全然消散。
“多謝菩薩解惑。”小象向著菩薩深深一拜。
普賢菩薩雙手合十,還了一禮之後,就乘於白象之上,踏雲而起,直入北洲。
小象目送一程之後,返回了禪房之中,信封上有字跡——“吾兒親啟。”
小象將父親的留下的信打開——
“見字如晤:彆二百年有餘,父多不慈,前聞吾兒拜三藏為師,父甚喜,亦惶恐。吾兒見信,想為父已故,或為三藏超度,此為咎由自取,吾兒萬勿因此生怨.....今留此信於身,以期吾兒見之。”
小象將信看完,默默收起。
信是父親提前寫下的,信中寫得也非常清楚,因為師父的威名越來越大,父親知道自己在獅駝嶺定躲不過這一劫,故而將信提前寫下,放在身上。
或許依照父親的料想,此信會落在師父的手中,等師父來時轉交給自己。
隻是沒想到,象靈入身之後,白象卻自去尋了普賢菩薩,不過兜兜轉轉,父親的遺言還是落入了小象的手中。
至於此前靈識所見與手中之信是否是偽造的,小象對此從不懷疑。
一來是信任普賢菩薩的品行,二來...自己又何德何能呢?
根本不至於。
前些時日已經從大唐傳來了消息,說師父已經將真經取回了長安,但師父隻是在長安呆了八日之後,便又返回了靈山。
至於說回去做什麼...其實也沒有個準信。
又說師父取經結束,造福三界,功德無量,佛祖要敕封師父;也有的說師父要向靈山諸佛請教佛經...另外還有一些更不著邊際的傳言,小象都沒有放在心上。
相對比起來,還是以上這兩個更加可信一些。
原本還打算向普賢菩薩請教一二,隻是普賢菩薩走的快,小象還沒來得及問,菩薩便已經連背影都看不見了。
......
自普賢菩薩之後。
大日如來仿佛抓住了訣竅,以當年贈於三藏之《心經》為題,與三藏辯經。
而與其說是辯經,倒不如說二人以對《心經》的感悟,相互印證。
場麵還是比較的和諧的,畢竟大日如來與三藏還有些交情,更沒必要弄的劍拔弩張...兩人辯經,也讓在場的眾僧獲益良多。
即便是二人收場之後,便是連帶著佛祖在內的眾僧,也尚且有些意猶未儘之意。
短短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可謂言簡義豐,詞寡旨深。
但不論是三藏還是大日如來,皆能從中得出自己一種不同的感悟,聽之令人豁然開朗。
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隻此十數字,便能無限向外擴散,更引得諸多旁論,令人沉醉。
孔雀大明王見獵心喜,半途而入。
以自身成名之卷《大孔雀經》為基,也加入到了論法之中,因為他受大日如來邀請,加入密宗,成為密教護法明王之首,故而...三言兩語之間,便將經辯的內容引入密宗教法之上。
密宗的教法,其實在靈山一向不受重視...
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若是佛法不夠高深者擅自修行,極易墮入外道,則遺禍無窮。
故而,一些不明所以的僧人對密宗為畏之如虎,甚至說其是邪魔外道,不是正途,難成正果。
因此,即便此刻端坐於大雄寶殿之中的諸佛與菩薩,修行密宗之法者,也是寥寥無幾。
對此,密宗其實也很難辯駁,因為確實有些邪魔外道打著密教的名義招搖撞騙,再加上密教教主大日如來此前自鎖浮屠山千年...形成這樣的局麵,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但似佛祖、觀音菩薩以及孔雀大明王此等境界修為高深者,卻早不限於一門一派,幾乎可以說是樣樣精通...因此,當辯經的內容轉變為密宗佛法之後,除了他們少數幾位之外,大多是僧人...隻能聽得個一星半點。
甚至明明有些詞語,從他們口中說出來是一個意思,可聽到他們耳中,全又覺著完全不同。
不多時——
三人身後各顯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