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靈山的佛門正果,世間的諸多佛門信徒,或許無法抵擋其誘惑。
但對於三藏師徒來說,確實也是真的不被放在心上。
八戒聽了佛祖之言,更是當即笑道:“佛祖,這大職正果於弟子何用?還不如管弟子三五百年的齋飯實在。”
佛祖聽了這話,當即就不理這呆子了。
若說三五年,佛祖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可這八戒獅子大開口,張口就是三五百年的齋飯,恐怕對於靈山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主要是這八戒的肚皮像是個無底洞,幾乎就沒有填滿的時候,其胃口比那上古凶獸饕餮都不遑多讓。
何止是佛祖,也就是殿中的眾僧都是修行有成之輩,否則都險些笑出聲來。可即便如此,也有少數幾個忍不住低下頭來,肩頭還時不時顫抖兩下。
以往總是笑話八戒“就知道吃”的大聖,這會兒卻反而沒說話,見佛祖不接話時,還想要嘲諷佛祖兩句“小氣”。
但剛要開口的時候,瞥見了一旁的師父,還是把話憋了回去...今天惹出的亂子也不少了,倒也不必非要逞這個口舌。
而後佛祖又向悟淨與小白龍詢問他們是否接受靈山加升的大職正果,得到的回答也並不出人預料,師父與師兄都沒有答應,他們兩個自然也不會接受。
況且他們拜入佛門又不是為了這個大職正果。
其實他們師徒幾個在私下裡是商議過此事的,法海甚至勸過這幾個弟子,讓他們不必效仿自己,便受了靈山加升也未嘗不可。
畢竟一個修行者有“編”與否,其地位在三界來說還是大不相同的。
當然,對於現在的法海來說,有沒有這個大職正果,對於他在三界的地位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他要自立門戶了。
“貧僧欲立唯識宗。”
佛祖與菩薩在此前三藏以“真唯識量”佛辯靈山眾僧時,便有所預料。此刻聽到三藏之言,算是印證了心中所想,倒也沒有太過驚訝。
雖然眾僧聽了也引起了許些騷動,但大家很快也都心照不宣...他們甚至認為這是好事。
三藏不成佛,甚至不願意留在靈山,如今更要立下唯識宗...豈不是說,他們往後都不太用跟這位大僧打交道了?
這難道不算是天大的好事?
畢竟對於靈山眾僧來說,在麵對三藏的時候,還是頗有些壓力的,且十分不自在。
一些佛眾甚至都準備好,若是一會兒佛祖不同意的話,他們就站出來勸勸...說不定還在在三藏法師這裡結一個善緣。
三藏早有大家之相,適才論法時,雖然他所言“萬法唯識”乃是汲取了瑜伽宗的精髓,但以靈山眾僧的水準自然能夠聽出對方的佛法已經自成一派。
如今當著佛祖的麵提出來,恐怕也根本不是請示,說得直白點...更像是來通知靈山一聲。
因為大家也很清楚,不論靈山同意與否,三藏法師也是必然要立下這唯識宗的。
既然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佛祖自然也不會再做刁難,隻是感慨了一句:“其實吾本想要將靈山之主的位置,傳給你的。”
大殿之中的氣氛,再次凝固。
眾僧憋著一口氣,紛紛去看三藏法師的神色...此事雖然私下裡早有風聲,但佛祖似乎還是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表明自己的意圖。
而眾人見三藏法師依舊是一副寵辱不驚的模樣,雙手合十:“阿彌陀佛,小僧多謝佛祖厚愛,然小僧德行淺薄,怎能服眾?”
“此行到得靈山,更取得真經送於大唐...自不能虎頭蛇尾。”法海向著佛祖行一佛禮,道:“貧僧欲將唯識宗道場設立在大唐長安慈恩寺,親自於東土傳揚佛法。”
法海之所以要親自傳經,其實也是怕這些經文沒有他的釋意講解,會被人曲解。
即便是他此前已經留下了經文注釋,但心懷叵測者不可不防。
果然,即便是靈山之主的位置,也留不住三藏法師。
觀音菩薩對於三藏的心誌,愈發佩服,但還是問了一句:“三藏,隻憑你一人,便想要立下佛宗,恐極為不易。”
法海則是將袈裟一蕩,伸手將眾人目光引向悟空等人,道:“貧僧有徒在此,可護法傳道。”
觀音菩薩聞言一笑,“既如此,貧僧卻要考校他們佛法。”
來了!
大的來了!
大日如來與木吒等寥寥幾個知道內情的,一時間正襟危坐,還不斷做著心理建設。
大日如來身邊的孔雀大明王與木吒身邊金吒,愈發覺著奇怪,畢竟此前他們兩個就給過提示預警,應當不是無的放矢...故而心中也暗自留了幾分警惕。
而在場絕大多數僧人,都會認為最大的事情,已經在大日如來施展“大日佛焰”超度八位佛眾的時候,落下了帷幕。
此刻見菩薩要考校三藏法師幾個弟子的佛牙,自然全都是一副看熱鬨的心態。
這幾個弟子的佛法境界,眾僧並不知道深淺,但他們的法力神通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八戒的法力,都能在殿中諸位菩薩之間,排在前列...即便是與一些尋常佛眾相比,也相差不遠。
似大聖與那此前始終不顯山不漏水的沙悟淨,眾僧大膽猜測,恐怕他們的法力早就超出了尋常的佛眾...直追諸位佛祖與幾位到駕慈航的大菩薩。
可見他們自拜入三藏門下之後,在修行一道上,從來沒有懈怠過。
但相對來說,既然在法力修行上有如此造詣,那麼在佛法境界上,自然就沒那麼充足的時間來感悟,況且他們都是半路出家,即便悟淨九世取經人的執念所化...可也是在被三藏淨化,拜其為師之後,才開始修行佛法的。
此番就要露底了麼?
菩薩先看向了小白龍,她知道小白龍是他們幾個裡麵,在佛法感悟上最為淺薄的一個,畢竟他的精力也當真是全用在了槍道之上,否則也不可能有這般神速的進境。
小白龍也不露怯,見菩薩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便當先出列,向著菩薩一禮,道:“弟子資質平常,在師父門下雖也誦讀了不少佛經,但卻並無一門精修,還請菩薩莫要太過為難弟子。”
“三太子也不必妄自菲薄。”菩薩笑道:“你既在三藏門下,對於佛門經典,自是廣有涉獵...且我佛門僧人研讀經文,本也不是一蹴而就...不知你都讀過哪些經文?”
小白龍低頭說道:“弟子不才,隻是研讀過小乘佛經中的《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四部;至於大乘佛經,則是讀過《大般若經》《楞嚴經》《華嚴經》《大涅盤經》等,師父自靈山取得的三十五部大乘要文,尚且未曾精研...另外,便是師父所創之‘唯識佛法’。”
已經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