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偶遇一條小青蛇;原本的大勢,還是大勢麼?(1 / 2)

李白從綠竹巷明軒真人處,還是得到了不少有用的線索。

既然已經有了方向,那麼偵辦起來相對就要容易很多。

洛陽城的一處不良人據點,李淳風他們三個人暫時在這裡落腳,雖然李淳風並非是不良人,但是他手裡是有一塊代表不良帥的令牌的,隻要是在大唐境內,都可以調動當地不良人的人馬作為助力。

如今來洛陽辦案,既然針對的是修行界中的人物,那麼很有可能是要借助到不良人的力量的。

隻是李淳風做事一向不願意麻煩彆人,故而隻是借了一個落腳的地方,方便自己在洛陽城中行事,今日呂洞賓與李白先後回來,隻看他們的神情,似乎不像是無功而返,顯然都查到了一些事情。

很好。

其實對於李淳風來說,想要處理這件事並非是什麼難事,但他在意的並非隻是浮現在水麵之上的表象,而是潛藏在此次事件之後的那些還沒有示人的隱秘。

另外,他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曆練此二人。

雖然他們兩個都是仙人轉世,且呂洞賓是八仙候選,李白更是玉帝近臣...但如今轉世為人,李淳風未嘗不想就此將他們兩個留在人間,留在大唐。

金蟬子尚且能夠化身三藏聖如來,成為大唐佛壁...如果大唐能夠再多兩位劍仙,那將會是何等光景?

站在李淳風的立場上,八仙能不能歸位,太白金星能不能重回朝廷,其實都不如讓大唐強盛來的更加實際。

“坐。”

李淳風示意二人坐下,“說說吧,這幾日都有什麼收獲。”

李白與呂洞賓先對視了一眼,然後當先開口,將自己從綠竹巷明軒真人處得來的消息,完完全全的講述了一遍。

“截教門徒。”李淳風暗暗點頭,但並沒有多說什麼,而是緊接著看向了呂洞賓。

“學生也得到了一些消息。”呂洞賓開口說道:“昨日在勾欄中探查消息時,偶遇一條小青蛇...言說事發當日,她恰巧路過,雖然未曾看到全貌,但...卻看到了為首妖人的行跡。”

“哦。”李淳風聞言而笑:“這下...或許就能確定對方的身份了。”

“祭酒大人請看。”呂洞賓從自己袖口之中拖出了一張畫卷,將其展開鋪在二人麵前,“這是那小青蛇所畫之形貌。”

李淳風與李白當即看過去...

片刻之後,李淳風無奈搖搖頭,“這何止是未曾看到全貌。”

李白接了一句,“明明隻是看到了一個背影。”

李淳風笑了笑,倒也沒有因此而失望,“但也不是全然無用,且看他頂生二角...你們可能瞧出它的究竟是個什麼來曆?”

“似是一對兒牛角。”呂洞賓率先給出自己的看法,並且得到了李淳風與李白二人的一致附和。

其實李淳風在看到這一對兒牛角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青牛...但老君的青牛乃是獨角,故而他當年下界在金兜山自稱獨角兕大王,雖然偶爾為了喬裝身份,不讓旁人認出他的來曆跟腳,會施展個變化,將獨角幻化成雙角...

但此前自己已經是見過了他的...且他們兩個算是同門,並有些交情,他應該不在這方麵來欺騙自己。

況且明軒真人說對方施展的是上清道法,而並非是太清道法...同青牛也對不上號。

不過事實無絕對,青牛現在七十二變已然大成,隨心變化想要做些隱瞞氣息的事情,那也完全不是什麼難事。

李淳風心裡對此事暫且存疑,以觀後效。

而後,李淳風的心中又想到了一位“牛妖”,那就是早在三界失蹤,至今不見行跡的“奎牛”,此牛是截教教主通天教主的坐騎,自通天教主跟著鴻鈞老祖在紫霄宮中閉關開始,奎牛便自行遁去,並沒有返回金鼇島。

但如果是“奎牛”的話,對方確實也是懂得上清道法的,但...作為截教外門弟子的明軒真人,如何能夠認不出來?

故而,又有以下幾種結論,其一,就是明軒真人認出了對方,隻是撒謊隱瞞了對方的身份,之所以還要講出對方截教門人的身份,是為了混淆視聽;其二,那就是“奎牛”也做了一些偽裝,遮掩自己的氣息,故而以往在三界之中,無人知道他在何處;其三,此“妖”並非是“奎牛”,而是另有其人。

“那條小青蛇呢?”李淳風向著呂洞賓詢問了一句。

“小青蛇害怕自己沾染上是非,故而已經離開了洛陽,去往江南一帶了。”呂洞賓開口說道:“似此等煙花之地,那還是江南更加興旺一些...此番同下江南的姑娘們不在少數,其中也混雜著不少妖族,不過每條船上都至少有一位不良人在暗中監察護持,妖族等閒也不敢生事。”

洛陽往江南去,即便是不用飛的,那也還是非常便捷的。

畢竟是有大運河在,水路直接貫通南北,故而妖族們下江南的時候,也很樂意乘船去...畢竟當真要從洛陽飛去蘇杭之地,對尋常的妖族們來說,那也是不小的法力消耗。

對於小妖們來說就更難了,畢竟他們連妖風都駕不起來,更彆說是騰雲駕霧了。

如果沒有這運河,他們想要下江南,那也隻能是腿著去。

生在南洲的妖族,如今不得不愈發的小心謹慎,也就是大唐貞觀帝開明,且胸懷天下...能夠容得下他們,否則他們的日子恐怕就更難過了。

李世民有著廣納百川的心胸,一個天子之位,遠遠不能滿足的他的理想與抱負,尤其是他如今人族血脈之力有成,似乎已經能夠看到一統人間,成為一位真正的人王的那一天了。

但即便是三皇五帝,其實能夠號令之處,也隻是僅限於南洲一地...那個時候的南洲上,還並非是以人族為主。不過三界各族,隻要是生存在南洲大地上的,便都要受到人王節製。至於東西二洲,分彆是佛道兩家的基本盤,人王們在未曾鞏固好自己的地盤之下,自然也不圖謀東西二洲,況且那個時候聖人們都還在,人王們即便是再自持勇力,還是都有些分寸的。

等到了天子時代,各族逐漸隱退,周天子分封天下,將人族華夏之血脈遍布整個南洲...但因為人族血脈之力的逐漸沒落,再加上一直在分裂與統一循環之中,也根本無力向外圖謀。

否則,若是人族一直保持著人王時代以來的開拓奮進,他們也不敢就這樣輕易的離開三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