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的起始,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
那些三國之後的武將,已經有些期待關羽與呂蒙之間,會有怎樣的碰撞了。
其實除卻三國武將之間的恩怨情仇之外,秦漢以及戰國時代的武將,也不乏宿敵的存在...隻是,這些武將都被玄都大法師帶去了混沌玄都城之中,即便是能夠感應到武廟的香火供奉,但卻並沒有凝聚出香火神軀作為回應。
故而在武廟之中顯靈者,輩分最大的一批,便是曹參、周勃、彭越等秦末漢初的名將...再往後,則是周亞夫、衛青,李廣漢武帝時期的名將,至於霍去病...則是早早就被玄都大法師帶去了玄都城,在混沌之中可謂是如魚得水,配合鬼穀子,殺得那些域外天魔是哭爹喊娘。
周瑜是英年早逝,但他還擔任東吳大都督的時候,同蜀漢一方的關係,還算不錯。
尤其是孫劉聯合抗曹,更是度過了一段蜜月期,雖然此前周瑜也數次針對過諸葛亮,但他們兩個其實還是惺惺相惜的。
這會兒敢主動上去打招呼的,也就是周瑜了。
“孔明,久違了。”
周瑜雖然不知道呂蒙見了關羽為什麼會如此恐懼,但也能猜出來...他死之後,雙方恐怕是發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不過眼下大家都在武廟之中複蘇,以往的恩怨若是不能及時化解,恐怕日後都難以得到安寧。
環顧了一周,周瑜發現其實自己的熟人也沒有幾個,想要在武廟之中站穩腳跟...除了呂蒙與陸遜之外,諸葛亮、關羽以及張飛,當然都是他需要團結的對象。
故而周瑜主動上前與諸葛亮等人打招呼。
不得不說,三國時期名將輩出,能夠進入武廟的,便有九位之數。
而在這九人之中,周瑜是有兩位不認識的,一位是陸遜的兒子陸抗,此前不認識,適才見陸抗向陸遜行禮,口稱“孩兒見過父親”時,便知道了對方的身份...另外一位,則是跟在張遼身邊的鄧艾。
其實周瑜在觀察到這個情形的時候,還是頗為自得的...畢竟九人之人,他們東吳就占據了四席,而蜀漢那邊兒有三位,分彆是諸葛亮、關羽與張飛...周瑜覺著他們三個入武廟,完全不奇怪。
最讓周瑜意外的,其實是曹魏一方,不說隻有兩位入選,其中一位自己不認識,應該是個小輩...就說自己認識的那個張遼,在曹魏集團之中,最多算是個中流將領,不曾想竟然被選入武廟,反而是曹操的親信夏侯兄弟、以及以曹仁為首的曹氏宗族的將領,無一入選...
難道說,周瑜心裡出現了一個可怕的猜測...不會真讓諸葛亮北伐成功了吧?
但反觀自家,卻有三個後輩入選,其中還有一個是陸遜的兒子,莫非笑到最後的...其實是他們東吳?
不得不說,就以眼前這個局麵來分析,周瑜的推斷,也不無道理...但事實上,隻能說一點邊兒都不沾。
也就是周瑜英年早逝,錯過了太多...如果他知道張遼的武廟之位,是他們的主公孫權親手送上的,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襲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吳軍崩潰...隨後更是在東吳撤軍時,率領追兵大破孫權、甘寧、淩統等部,險些活捉了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張遼止啼”也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
這便是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
三國之後的朝代名將,在研究前朝戰役的時候,合肥之戰自然也都是他們重點研究對象。
名將們研究張遼,而帝王們這是在孫權身上尋找教訓。
可謂意義重大。
可即便是有了孫權的前車之鑒,但還是會有一些後輩君王效仿...成為新一輪的經驗教訓。這也是李世民常說的要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公瑾。”
以往時候的諸葛亮,雖然凝聚出了香火神軀,但是他也隻是待在武侯廟之中,時而北望中原...尤其是當年的人物,儘皆逝去,後浪追逐而至的時候,他心中的執念,似乎也在緩緩消散。
如今又迎來了大一統,且盛唐更要強於秦漢...諸葛亮也非常期待,這位“天可汗”究竟能夠達到怎樣的高度...或許人王都不是他的極限。
同周公瑾的“相愛相殺”,諸葛亮每每回味起來,其實也難以忘懷。
如今能夠在此地故友重逢,對於諸葛亮來說,也算是這些年孤身一人枯守武侯廟的慰藉。
類似的場麵,在彆處當然也能見到...同一個時代的將領,當然會不約而同的聚在一起許久,哪怕是原本的敵人,在這個時候,也知道不是輕易起爭端的時候。
關羽其實是察覺到了呂蒙的神情變化的,但是他也並沒有放在心上...當年的事情,已經算是有過一個了結了...如今雖然與呂蒙同在武廟之中,但其實雙方的地位差距,已然是雲泥之彆。
畢竟“關聖帝君”的名號,已經是在民間初顯了...他的神格幾乎每一日,都在提升之中。
這讓那些天庭之中,需要香火的神仙,羨慕不已。
因為關羽本身就是人死之後,香火成神...香火供奉才是他的本源力量,他當然不會拒絕。這也是此類香火神靈與修煉成仙,而得到敕封的神仙之間的本質差距。
修煉得到敕封的神仙,即便是沒有香火供奉,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修行;可香火神靈若是失去了香火供奉,那顯然隻有一個結果...就是逐漸消散於三界之中。
另外還有兩位香火神靈,一同在武廟之中顯靈,便是尉遲恭與秦叔寶...他們在天庭的神位,是“門神”。
文武兩廟之中的先賢們各自顯靈,這對於整個大唐來說,絕對是一件天大的幸事...且不說他們本身的智慧會帶給大唐怎樣的提升,就說他們受到整個大唐君臣子民的香火供奉,能夠積蓄的力量,也足夠作為大唐一道的屏障,守護大唐的安危。
一旦大唐陷入危難之中,尤其是外族入侵的危難之中,這些文廟與武廟之中的先賢,當然不會坐視不理。
最起碼,如果是李世民所請,他們是斷然不會拒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