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這兩天也是相當熱鬨。
從淮南先後回來的三波人馬,無疑是帶來不小的驚喜。
先是被自己的門客綁起來,絞送到長安宗正寺的李茂,在朝廷之中掀起了第一道波瀾。
已經許久沒有李氏皇族被捉拿問罪了,這當然不代表是那些李氏皇族就沒有問題,隻是還沒有查到他們身上。
但李茂似乎是個信號,在向整個大唐的李氏皇族以及那些皇親國戚們表明態度,他們也絕非是法外之人,有罪必罰。
在處理李茂的這件事情上,李世民並沒有插手。
而李茂的父親李元禮,則是選擇了回避...表示自己絕不會插手宗正寺對李茂的懲處。
所謂知子莫若父,李茂的秉性如何,李元禮其實也非常清楚,他從小就不是個安分守己的,沒少仗著自己大唐皇族的身份做一些欺男霸女之事。
但因為李元禮久任地方,很少在家...少時便缺少了對李茂的管教,而等李茂成人之後又被封到了淮南,李元禮則是進入了朝廷中樞,成為了當朝司徒,來輔佐新皇李治治理朝政...李茂一個人在淮南,當然就愈發放縱。
李元禮在告病休假之前,還上書朝廷...建議朝廷嚴查淮南一帶的各級官員,李茂在淮南能夠一直胡作非為,這些地方父母官恐怕也脫不了乾係。
那些不敢惹,隻好躲著的...或許情有可原。
但若是刻意縱容,甚至同李茂同流合汙沆瀣一氣的,定要嚴懲不貸。
李元禮還建議朝廷將此事做成典型,通報全國...讓李氏皇族知道,大唐之天下,乃是天下人之天下,絕非是他們這些依靠父輩祖蔭的紈絝子弟,能胡作非為的地方。
李元禮是二哥李世民的鐵杆支持者,他當然知道二哥為了大唐,付出了怎樣的心血,而且他身為大唐司徒,也很清楚大唐現在是處在怎樣的一個狀態之中。
不能讓這些小事,壞了二哥證道人王的大計。
如果李茂的教訓,能夠讓大唐的李氏皇族驚醒,從而擺正心態,為了大唐之崛起而奮鬥,那也不算死有餘辜。
李茂基本上已經是必死無疑了,看了他自首時自己招供的那些罪狀,李元禮當時就想通了,隻當是自己從來就沒生過這個小畜生。
若隻是手上沾染了些人命,隻要是理由正當,並非是濫殺無辜...其實以李茂的身份,都不會太上綱上線。
如果是戰場上殺敵,亦或是剿滅山匪,那甚至都是功勞。
但李茂這畜生,簡直不當人子,甚至還對婦孺老幼下過手。
也彆怪他這個當爹的不救他,如果他敢在這件事情上伸手撈人,恐怕還得把自己也搭進去。
李元禮這方麵,還是拎得清的。
長安城外的太上皇行宮之中。
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卷宗,冷哼了一聲,“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一旁的李淳風當然知道李世民在罵誰,正當李淳風想要勸解一二的時候,就聽李世民說道,“把李治給我叫過來,朕倒要問問他,這個皇帝他是怎麼當的...朕把大唐交給他,是讓他當好好先生的麼?”
“這李茂在淮南乾的這些事情,朕就不信他李治一點也不知道。”
“還有內衛...內衛是乾什麼吃的,把李君羨也一並喊來,朕要親自問問他們,究竟還能不能乾,他們要是不能乾,那正好卷鋪蓋走人...大唐不缺兩個飯桶。”
不得不說,李世民的話罵的是有些難聽了。
可就拿這事兒來說,掌管內衛的李君羨與大唐皇帝李治,也還真就不能說全無乾係...最起碼,有他們放縱的原因在裡麵。
若非不良人的活動帶給了李茂不小的壓力,讓他安穩了一些時日,恐怕還會有更多的無辜百姓在他的手中遭難。
李淳風稍微思索了一下,也確確實實的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自從李治登基之後,李氏皇族行事,確實是愈發張狂。
而當年李世民在位的時候,有他在上麵壓著,李氏皇族、皇親國戚以及那些達官貴人,基本還算是安分...即便是有一些不法行徑,造成的影響也在可控範圍之內。
但現在...隻能說李治相對於李世民來說,其手段還是柔和了許多。
此番引得李世民生怒,也並不意外。
大唐天子李治與內衛統領李君羨,被太上皇李世民叫去行宮之中訓斥的消息,在大唐不脛而走。
這消息一出,此前老實的不老實的,統統都夾起尾巴做人,甚至有些認為自己的罪過太大,一旦事發很可能也是跟李茂一個下場的,便在暗中收拾行囊,隻要風聲不對,立馬就準備跑路。
不過似他們這樣還在張望的,就注定是跑不了了。
因為那些第一時間就跑路的,現在正在被內衛的人追殺...通緝令甚至都撒出了國外。
那些與大唐交好的周邊國家,對於這樣的通緝犯,當然是嚴防死守,如果當真能夠被他們抓住的話,都算是立了大功,少不了大唐的賞賜。
以大唐地之大物博,但凡是手指頭縫裡流出些來,就足夠他們受用...若是特意賜的獎賞,那珍貴程度就更不用說了。
李治與李君羨很委屈,但也很火大。
委屈是被李世民訓斥;
火大當然就是因為那些給他們兩個找麻煩的人...李治在朝廷上也不是沒有強調過此事,但似乎隻是口頭說說,並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視。
既然如此,那就彆怪他們下重手了。
重拳出擊的內衛,其能夠帶動起來的能量,足夠在大唐朝堂之上掀起一場巨大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