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應天府(1 / 2)

朱雄英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明白馬皇後的用意,也深知在皇室之中親情與權力的交織往往讓人陷入兩難的境地。

到了歲數不就藩肯定不行,拖著也不是辦法,而且朱元璋也打算幫助朱雄英培養出一套自己以後能用來治國的班底先來充任王府屬官。

因此,朱元璋沉吟片刻,說道:“虞地不好,如今中原人口尚不充實,明年不如改封到吳地。”

吳王?

朱雄英有些驚訝,在明初的政治環境裡,吳王這個封號,可是有特殊含義的,因為在元末亂世的時候,有兩個著名的吳王,一個是張士誠,另一個就是朱元璋。

而且按照默認的封藩規則,吳地是不在封藩之列的。

這是由於大明的首都是應天府,直隸管轄內的江南屬於京畿之地,在離京城這麼近的地方封一個藩王,會對皇帝的統治直接造成威脅,而另一個原因則是江南經濟發達糧食產量高,所謂“蘇常熟天下足”便是這個道理,哪怕藩王並不直接擁有土地,而隻是擁有對土地征收“藩王稅”的權力,但也會直接影響到大明的財政。

所以,一旦封藩改成吳地成為大明吳王,哪怕礙於繼承順序不能在朱標成為皇帝之前冊封朱雄英為太孫,那也是再明顯不過的政治信號了。

嗯,洪武朝如果真封一個吳王出來,或者能夠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地方政務,那麼就約等於北宋初年的皇儲兼任“知開封府”,而這個官職雖然北宋不常置,但一旦出現那就是皇帝覺得接班人該鍛煉了才會讓他擔任,而準皇儲升為正式皇儲後就不會任官了,而是讓普通官員“權知開封府”來管事。

隨著朱元璋的離去,坤寧宮內又恢複了寧靜,馬皇後拉著朱雄英的手又叮囑了許多,方才放他離開。

“英兒,好好乾,咱期待著你的佳音。”

而這種表現,也是朱元璋最想看到的,畢竟他可不想讓一個窩窩囊囊沒有能力和擔當的人,來繼承大明的江山,這對於大明是徹頭徹尾的災難。

朱雄英看向馬皇後,眼中滿是感激之情:“就藩之事,孫兒自當遵從安排。”

隨後,朱元璋又與朱雄英詳細討論了莫愁湖的改造計劃,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朱雄英一一應答如流,在朱元璋麵前展現出了不凡的才乾和難能可貴的遠見。

朱元璋也點了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身為朱家子孫,自然要勇於任事,不過,你奶奶也說得對,你身上的擔子不輕,整頓莫愁湖這件事情,算是皇爺爺給你的第一個任務,做得好了不僅咱麵上有光,朝中的文武大臣也定能對你刮目相看,有益於你以後的路。”

這件事情雖然不急,最早也得到明年,但有馬皇後的幫襯,既然朱元璋開了這個口,那這件事情就大概率能成,朱雄英這位親王,也將會不僅是大明第三代裡的第一位親王,更是擁有特殊政治含義的吳王。

時間悄然流逝,宮內報時的鐘聲響起也提醒了朱元璋,該去處理朝政了。

朱元璋雖然沒說,但朱雄英也清楚,雖然有著鼎力支持,但自己絕對不能爛泥扶不上牆,權力無法杜絕質疑的聲音,但政績可以。

朱雄英恭敬地應道:“是,皇奶奶,孫兒一定會牢記您的教誨。”

朱元璋哈哈大笑,馬皇後聞言,眼中亦是閃過一絲讚賞的神色,她輕輕拍了拍朱雄英的手:“英兒,你果然是個懂事的孩子,隻是奶奶希望你能記住,無論何時何地,有事都要跟奶奶說,知道嗎?”

朱雄英躬身行禮:“是,皇爺爺,孫兒定不負您的期望。”

整頓莫愁湖環境,妥善安置遷徙來的富戶,這不僅是他的第一個任務,更是他在大明朝廷第一次嶄露頭角的機會。

朱雄英不敢耽擱,策馬先行直赴大天界寺,道衍和尚已在寺院中靜候多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