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就是五月份,快放暑假的時候,是培訓班最忙碌的時候,禾兒早晚都在那兒耗著。
大概是花的時間更多,她很快覺得地方太擁擠。
剛開業的時候比較謹慎,現有的幾間教室常常是一個班上完,另一個班接著上,拖課的時間都不肯給一分鐘。
加上招生越來越多,原來的小班製教學也隻能慢慢偏離,已經有家長在提出抗議。
花錢的人,說什麼都是對的。
禾兒一開始想的是擴校,盯上樓下的幾間店麵,可惜店主好像覺得他們誌在必得的樣子,價格高到離譜。
遷校又是大工程,她也不大願意,總覺得招牌是在這兒打出來的,隻要沒倒閉,這一處總是要保留下來。
這樣一來,她可行的路子就隻有建分校這一條。
為此,她先是在已報名的學生裡展開調查。
以前是還沒發展到這一步,所以沒想過。
這次一查才發現,有的人真是跨越半個滬市來上課。
現在交通不便利,滿大街不是這裡修,就是那兒拆的,公交有時候走這條路,明天就走那條路,靠車輪子還不如靠兩條腿。
自行車的價格倒是降過一輪,不像原來又要工業券又要攢一兩年的錢,很多學生也都是騎車來的。
但再怎麼樣,那也是半個滬市,一趟來回也得快一個小時,不夠折騰的。
為長久發展,還是得以學生需求為先。
禾兒把大部分學生的住址往上一套,最終大手筆決定,建兩個分校,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地勢,這樣離哪裡都不近不遠,方便學生和家長們做選擇。
連同老師,也可以就近選擇上班地點,隻是這樣一來肯定要多招人。
正趕上是畢業季。
現在大學生雖然還是包分配,但不乏一些膽子大、家庭負擔小的學生,願意出來闖一闖,即使是各地機關、國營廠,都湧起乾部出來乾個體的熱潮,實在是太掙錢。
為此,各單位更加不肯放人,辭職的手續比以往複雜不知道多少。
王文都慶幸過好幾次,他要是晚點走,指定走不成。
自打恢複高考以來,大學生幾個字就和鐵飯碗掛鉤,工作崗位上,其實是單位和學校有很大的決定權,基本是以組織的意見為主。
但今年首都發了《高等學校畢業分配製度改革方案》,按照文件精神,鼓勵學生和單位之間的雙向選擇。
現在不是也鼓勵多種經濟發展嘛,總得給個體老板一個機會。
禾兒是四處奔走,同時也聯係一大批有招聘需求的大企業,終於跟好幾個學校搭上線,看能不能多吸引一些人才,彆開生麵在震旦舉辦了一場招聘會。
說實在的,包分配是有利有弊,最大的缺點就是學生很大程度上沒辦法選擇自己的未來。
很可能在不適合的崗位上,埋沒自己的一生。
但對多數人來說,選擇民營企業,也很有可能是埋沒。
這個想法,起碼是現在最流行的一種。
所以招聘會開得轟轟烈烈,學生們跟逛超市一樣來,有意向的是寥寥無幾。
這跟禾兒預想的出入很大,在她的想法裡,工資、前景這些,應該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怎麼就這麼不吃香呢?
這也很大程度說明各公司現在的困境,工作過好幾年,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好招,卻沒有可以被管理的人。
按常理,年輕人不該更願意打破思路嗎?
禾兒越想越奇怪,畢竟她是這次的發起人,總得有點成績出來,隻得四處打聽。
逮著的也不是彆人,正是在念大二的妹妹,覺得她更知道學生們心裡在想什麼。
可惜苗苗不大知道。
大概受家庭和環境影響,她私心裡覺得出來外麵工作也挺好的,但不妨礙她願意為姐姐花時間打聽,得出結論。
說來說去,還是進機關太體麵,大學畢業就是乾部,年輕人未必能全憑自己的意誌行事,有時候上學的人,背負著整個家族的壓力。
這就是民族的傳統,現有的局限,是體現在方方麵麵的,反而不如工作過幾年的人有決斷。
這一點上,禾兒從來沒有過困擾,父母給的是全方麵的支持,家庭從沒給過她壓力,顯得太幸運,所以沒法理解。
不過知道問題出在哪,就得好好解決,沒有什麼比現身說法更有說服力。
禾兒為此跟震旦溝通,準備辦一場講座,題為“大學畢業以後,我沒有分配工作”,主講人就是一起長大的五個人。
震旦無疑是風氣開放,雖然這個觀點是主流相悖,但符合首都的政策,又能體現新的精神,校方很快就同意,趕在學生們放暑假之前,把橫幅就拉起來。
對於要上台這件事,幾個人都是駕輕就熟的,膽怯幾個字在他們的世界裡好像不存在,從小到大的臉皮厚。
但對於要講的內容,都有點把握不好。
過度宣傳大學生們都出來乾個體,也不是大家想要的,主旨還是希望每個人能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把將來放在“分配”這兩個字上,被“要進國營單位”的思維牽著走。
還有怎麼講也是個問題。
舉凡上台,就得有稿子,前前後後總得演練那麼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