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2 / 2)

“當年我也是矯枉過正了。”

趙駿說道:“從極高的稅率大幅度降低,而且一降就是那麼多年。雖然促進了民間發展,但對於國家還是有些不利。”

慶曆新政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減輕百姓負擔,所以新政施行的第一年,朝廷收入直接跌了4000多萬貫。

從慶曆元年的10375萬貫,到慶曆二年掉到了不到6000萬貫,減少了40%的收入。

而且如果不是趙駿在那幾年擴大外貿交易,讓外貿收入增長了約700多玩貫,並且大量出售國有礦山、茶山、鹽場等資產,恐怕財政還得暴減。

由此可見慶曆新政對於農業稅的降低,以及商業稅的寬鬆程度達到了多少,簡直不是腰斬,而是直接在原有比例上降低了三分之二。

稅收太高了不行,會讓民間貧困,百姓生活困難。但稅率低了也不行,太多的錢在民間流通,供過於求,會造成通貨膨脹。

所以稅收同樣也是經濟循環的一種,加上銀行和信貸,一起維持著整個國家的經濟體係。

這是高中政治教的知識。

趙駿現在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當初雖然做好了不少準備措施,通過出售國有資產,擴大外貿,又陸續解決三冗問題,緩解國家財政困難。

通過大幅度降低稅收,讓民間農業和商業進入高速發展的繁榮期。

可國家是繁榮了,政府的財政卻是減少了許多。

彆看現在一年財政收入兩億,再算上分給地方的30-40%左右的地稅,總稅收約2.6-2.8億貫。

但占GDP的總量卻隻有9%左右。

這顯然是不健康的財政收入。

因為後世很多國家的稅收都超過GDP的20%以上。

黴帝那邊是20-18%,我國比例逐年下降,年年調低稅率和起征稅點,已經下降到15.1%,

而大宋的稅率比後世我國都要低6%,要花錢的地方卻非常多,教育、基建、國防、科研、軍事等等。

造成了每年都要維持一定的財政赤字,通過發行的國債來維持每年額外的支出,造成大宋朝廷欠交子務很多錢。

然後國債還得給利息,這樣下去就跟後世黴帝和日本一樣,通過舉債來發展國家,接著不斷發國債,用新發的國債還舊債和利息。

雖然這個套路隻要GDP和經濟一直能維持下去,國家一直在持續發展,那麼就能無限循環,沒有止境地搞下去。

但問題在於過低的稅收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國家沒錢發展,又怎麼可能會繼續增長?

所以現在也是時候該提高稅收,以此讓經濟和發展更上一層樓。

趙駿繼續說道:“較為寬鬆的稅收政策雖然給予了農業和經濟蓬勃發展,但還是要有國家這隻宏觀的大手進行調控,不能任由民間搞自由市場,因為持續下去,很容易讓資本冒頭,然後形成壟斷。”

“眼下我們的發展已經走上了正軌,就需要國家這張宏觀的大手繼續往前推一推,就需要更多的財政收入。”

“目前的情況是以前我們一年鑄幣不過300-400萬貫,甚至到後來的宋神宗時期,大宋一年也隻能鑄幣500萬貫,財政收入嚴重不足。”

“現在則想鑄多少就鑄多少。”

“可以用金銀做為錨定物,發行銀元和綿鈔。”

“加上如今我們從國外大量引進金銀銅礦,讓朝廷可以每年鑄銅幣超過一千萬貫,銀元和綿鈔都是數百萬貫,年年能多出很多錢花。”

“但這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無限製的印鈔,因為這樣隻會造成民間通貨膨脹,讓原本健康的發展變得不健康。”

“因而就必須要配合稅收、銀行和信貸完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循環體係,通過稅收回收錢幣,防止市麵上的錢幣過多,造成供過於求的情況。”

“不過眼下百姓已經習慣了低稅率,貿然增稅,肯定會引起反對聲音不斷。”

“雖然我們完全可以無視這些反對的聲音,但這事關百姓的利益,就不能夠搞一刀切,直接大幅度上調。”

“所以就一步一步來,年後新政提高各類稅1%左右,明年再繼續往上提,最多維持到GDP的15%左右,應該就是比較合適的稅率了。”

他環顧眾人,最後看向夏竦道:“至於具體征稅製度,就由財政部拿出個章程出來。可以適當減少低收入人群的稅收,提高高收入人群的稅收,像那些大商人,大資本家,就不要手軟了。”

“現在這些有錢人可富得不行。”

夏竦笑道:“聽說江浙有鹽商鬥富,拿絲綢掛彩船,直接百艘百艘地包,豪擲千金啊。”

“是啊,還有那些賣茶葉的,賣酒的,咱們汴梁身家數百萬貫乃至上千萬貫的大富商都有不少。”

晏殊也說道。

他在汴梁有很多房產出租,自然知道汴梁商業情況。

“所以就更不需要手軟。”

趙駿說道:“當初鹽山、礦山、茶山進行半私有化改革,造就了大批富賈。他們站在時代的風口上起飛,也應該回饋這個時代。”

慶曆年前,大宋富商的最高財富積累也不過是百萬貫,很少有突破數百萬貫乃至千萬貫的商人。

但到了明朝時期,江浙鹽商動則千萬兩白銀的家產,清朝和珅的家產更是達到了約8億兩白銀,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這其中固然有明清時期日本和美洲白銀大量流入,造成白銀巨額增多的因素。

可也有宋朝對於大商人的高額征稅政策。

一旦到達一定的財富值,宋朝朝廷對於你的搜刮那可以說是敲骨吸髓。

有些數十萬貫身家的商人,甚至能一夜之間被朝廷吃乾抹淨。

不像明朝時期,朝廷很難收這些頂級大商人的稅,造成了這些人財富的迅速積累。

所以宋朝看似繁榮,但隻聽說過宋朝百姓穿綾羅綢緞,卻從未聽說過宋朝首富多有錢,就在於宋朝首富上限被限製死。

甚至百姓穿綾羅綢緞也不是百姓多有錢,而是汴梁百姓有錢。

歐陽修裡描述的販夫走卒穿綾羅綢緞,那是因為汴梁的人工收入高,一天工資在150文左右,一個月收入4-5貫,這才穿得起綾羅綢緞。

你換成鄉野農民試試?

因而大宋的情況就是高額稅收,造成了虛假的繁榮。

朝廷有錢,民間積貧積弱,百姓和商人不得不拚命乾活,才能養家糊口,間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現在不一樣。

稅收大降之後,有錢人就能突破財產上限。

據說江浙一帶,已經出現了身家千萬貫的大商人。

所以趙駿就打算實行階梯式的收稅策略。

繼續提高富人的稅收比例,以此達到讓稅收每年穩固提升的地步。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