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嵩山見佛,佛在心裡(2 / 2)

“你倒是會順杆往上爬。”

趙駿笑道。

佾修雙手合十,又行佛禮道:“阿彌陀佛,貧僧隻是肺腑之言。”

“朝廷無需僧侶納稅,是因為朝廷尊重每一位百姓的自由信仰和對佛家與道家的敬重,所以允許百姓供養佛道,也無需納稅。”

趙駿說道:“但大師傅也應該明白,若是做和尚與道士的人多了,無人耕作田地,無人繳納稅賦,則國家必定衰敗,所以朝廷也對出家人的資格審查嚴厲,確認無誤之後,才會發放度牒。”

佾修說道:“朝廷良苦用心,貧僧自是知曉,因而每次有人來寺裡出家,亦都是斟酌再三,不敢有所妄動。”

“那大師傅又知道,為何武宗滅佛之後,其餘宗派式微,唯獨禪宗能夠延續到大宋,並且聲勢日大,在當今天下,十座佛寺,至少有八九座屬於禪宗?”

趙駿又問。

佾修略微沉思片刻,回答道:“因我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這隻是一方麵,另外一方麵是因為你們親民!”

“親民?”

“不錯。”

趙駿笑道:“其它宗門往往走的上層路線,依附權貴,自己不事生產,隻為權貴提供服務。而禪宗向來都是不畏生產,不依靠豪華奢侈的殿堂、經像、法物,甚至許多開山祖師都親自下地乾活,故禪門中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言流傳。”

“且自蕭衍及武則天後,禪宗陸續增加了慈幼、養老、治病、歇腳等親民義務,與民眾友善,這是朝廷讚揚的舉動。因而禪宗能夠在唐武宗滅佛之後,能夠得到迅速發展。”

他說道:“簡單來說,就是禪宗的教義和走的路線是民眾路線,讓天下百姓接受你們的教義和思想,從而讓你們脫穎而出。”

佾修有些話和詞義沒聽懂,但也猜了個八九不離十,細細琢磨趙駿的話,一時竟有些驚為天人,看向趙駿上下打量片刻,最後感慨地說道:“知院已明心見性矣。”

“隻是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罷了。”

趙駿笑了笑。

佾修的態度愈發恭敬起來,說道:“知院佛緣深厚,令老衲慚愧,與知院相比,老衲這佛法修得遠遠不如。”

“大師傅過謙了,你的佛法很是高深。”

趙駿又問:“不過大師傅知道為何我今天會站在這裡與伱論說這些嗎?”

佾修沉默片刻,低聲說道:“還請知院相告。”

“因為我見不得你們擁有這麼多田土,卻不納貢賦。見不得你們有這麼多青壯,卻不為勞役。見不得你們享受世人的香火供奉,卻隻是在寺中參禪念經。”

趙駿淡淡地說道。

可這每一句話,都讓佾修渾身一戰,最後竟有些顫抖起來。

老者再也不是原先那種古井無波的表情,唐武宗滅佛曆曆在目,縱使是出家人,麵對世俗朝廷的力量,亦是難以抗衡。

“好了,你也彆太擔心。”

趙駿抬起頭說道:“自古以來,有朝廷崇佛抑道,又有朝廷毀佛揚道,我大宋是公平的,一碗水端平,不會限製宗教的發展,自然也不會行滅佛滅道之事。”

佾修總算是長舒了一口氣,輕聲說道:“知院慈悲!”

“但若想要朝廷真正支持佛教、道家的發展,我覺得佛道的做法,都需要有一定的改變。”

“請知院解惑。”

“很簡單。”

趙駿雙手背負在身後,長袍在風中飄蕩,嚴肅說道:“不管是佛道,都必須弘揚正義和善良,不可從事任何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也不能夠過於宣揚鬼神之說,以此恫嚇百姓。”

“真正的佛道應該修心,修的是明心見性,修的是智慧,是對天地萬物道理的總結,而不是用鬼神之說迷信百姓,甚至為達自己的目的而欺騙百姓。”

他說道:“當年張角之舉雖是義舉,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借用鬼神符籙之道,騙取百姓信任,讓無數人跟著他造反,亦是害死了不知道多少百姓,這同樣是違背了道義。”

張角的行為自然是值得肯定的,因為東漢末年,朝廷苛捐盤剝,豪強聚斂無度,百姓民不聊生。

不管他的動機是什麼,是為了天下黎庶,還是為了造反自己當皇帝。

都是對腐朽黑暗的東漢朝廷,以及那些隻知道剝削百姓、欺壓百姓的豪強發出不甘的怒吼。

這顯然符合曆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這一定理。

但張角本人卻用符水、符籙裝神弄鬼,欺騙百姓說喝了符水身體就能好,帶上符籙就能刀槍不入。

這導致很多生病的百姓因此病死,很多黃巾士兵自以為神通護體,結果迅速戰死沙場。

所以總結來說,張角造反起義的行為可以理解,但用欺騙百姓的手段卻不能讚同。

否則若是人人都打著正義的幌子,卻做著傷天害理之事,那世間豈不是亂套?

這就是辯證地看待問題,有些東西不能一棍子打死,亦不能一味讚揚。

趙駿繼續說道:“朝廷希望的是佛道在保持自己修行的基礎上,發揮出更加積極向上的作用。”

“譬如宣傳愛國、公正、良善、樂觀、孝悌、信義、勤勞、自強等正確的道德觀,也要為百姓樹立好榜樣,以身作則。”

“既然享受萬民的供奉,遇到災荒年月就要懂得回饋黎庶百姓。既然勸人向善,就要自己先與人為善。既然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要身體力行。”

“如此種種,方能有始有終。”

“我想這也是佛祖和道祖的本意,也是為什麼佛道能夠成為百姓們擁護的宗門教派,也是朝廷應該支持的地方。”

說到最後,趙駿意味深長地看了眼佾修說道:“若是能夠達到這些,不管是佛還是道,想來都已經踐行了“菩提自性”便可“直了成佛”,難道不是嗎?”

“知院之言,令貧僧汗顏。”

佾修感慨說道:“勸人向善,自是佛法真諦,也是佛祖為什麼得到世人擁戴的緣故。若真如知院之言,想來這便是成佛之道啊。”

“大師傅明白就好。”

趙駿深邃的目光看向遠方,淡淡地說道:“今年我希望佛家與道家一些德高望重之師,前往汴梁講法,不知道大師傅可有興趣?”

佾修先是一愣,隨後忙道:“知院相邀,老衲自是不敢怠慢。”

宣揚佛法當然是件好事。

特彆是如今汴梁人口很多,有無數善男信女,加上這是朝廷的邀請,勢必能大大增加佛教的影響力。

趙駿笑道:“到時候朝廷會派人提前通知,約定一個日子,請大家一起去。而且不是讓你們互相辯經,互相詆毀,而是共同協商,共同進步。”

“謹遵知院令。”

“當然,除了宣傳佛法道法之外,還有一些其它要求。”

“請知院明說。”

佾修說道。

“朝廷希望你們成立佛教協會與道教協會,定下一些規矩,大家一起磋商,一起商量佛道真正的未來之道。”

趙駿說道:“我認為宗教界就應該團結在一起,不管佛道,與國家站在一邊,為國家出力,為百姓出力,才是詮釋道義,明心見性。”

“否則若是枯坐山中念念經就能成佛成道,那還要宣傳佛法做什麼?還要無數香客供奉做什麼?一碗茶一碗飯,待在寺廟裡念念經,等著成佛成道就是了。”

他最後看向山腳的連綿廟堂,右手食指指著遠方說道:“我想真正的成佛之道不止是在這山裡,還有在山外。避世是修行,入世,又何嘗不是修行呢?”

佾修已是心悅誠服,認認真真向著趙駿拱手行禮道:“若貧僧有知院這般的慧根,想來早就已經成佛了吧。”

“哈哈哈哈。”

趙駿大笑道:“我成不了佛,也不想成佛。世人過得好,我便知足了。”

佾修說道:“知院雖不願成佛,但這又與佛何異?”

佛勸人向善,希望天下至真美好。

若有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即便不是佛,與佛也沒什麼區彆了。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