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工業建設與新的發明(2 / 2)

“是。”

韋煥之忙不迭點頭。

一行人簇擁著趙駿來到武安城外。

由於武安作為目前大宋最大的鋼鐵生產基地,來往商人非常多。

擔心進城導致交通堵塞,趙駿就在城外四處看了看。

古代縣城都不大,一般也就兩三平方公裡,如今武安往外擴展了至少五六平方公裡,看著還是挺不錯。

趙駿在外圍打了個轉,肯定了如今武安的發展,又指出了一些城市目前麵臨的問題。

比如工業造成的汙染問題,城市的規劃問題,未來發展問題等等。

嚴格來說趙駿也不是這方麵的人才。

但後世耳濡目染,不管在見識還是理念上都比古人強得太多。

並且武安這樣的新興工業城市屬於大宋前列,古人沒有建設現代化城市的經驗,基本上是遇到問題才會解決問題。

而趙駿不僅有後世見識,同時還有汴梁城市化發展的經驗總結,自然也就能幫他們做點前瞻意見。

如此一來,武安也能避免很多後世縣城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那些雷區和阻礙。

同時把這些經驗積累,從而幫助全國其它城市也做好城市化發展。

一行人看完了武安建設,隨即前往城東北的鋼鐵廠。

鋼鐵廠距離城池有數裡地,此刻的武安鋼鐵廠與當初剛成立的時候已經是天壤之彆。

眾人抵達鋼鐵廠附近,離得老遠遠眺,就看到連綿廠房林立,外麵用圍牆圈起來,聽說有不少小偷半夜進廠偷鋼材。

裡麵各種蒸氣直冒,也有燃燒不均勻參雜了煤灰的氣體噴薄而出。

地麵到處都是煤灰,空氣裡彌漫著一股煤味。

抬起頭看向天空,那天空的雲朵都仿佛衍生出了一抹灰色的陰霾。

趙駿略微皺了皺眉,但卻沒說什麼。

重工業就是這樣。

汙染環境。

可很多事情也沒有辦法。

英國最先開始搞工業革命,倫敦變成了霧都。

黴帝鐵鏽帶工業同樣讓五大湖汙染嚴重。

包括我國後世東北地區也一樣如此。

這是人類曆史發展進程必須要邁過的坎。

不能說為了青山綠水就不發展工業,隻想著呼吸新鮮空氣就放棄了科學進步。

這與“不在乎大國崛起,隻在乎小民尊嚴”有什麼區彆?

所以即便有所犧牲,也在所難免。

“知院,他們來了。”

韋煥之指了指前麵。

遠處鋼鐵廠東門就是洺水,後世叫南洺河。

當初趙駿要求修一條運河,就是連通此水,然後往東南連通邯鄲、成安,最後與永濟渠相連。

這樣武安的鋼材就能通過運河大量運輸,比陸路成本要劃算得多。

此刻洺水河上船來船往,運河載重量最高也就2000噸,如京杭大運河就是這個級彆。

洺水流量不算大,因此載重就1000多噸,也就意味著隻能航行載重1000噸左右的船隻,跟後世比起來差得遠。

但在如今已經非常不錯了,很多都是載數百噸鋼材,通過運河運到各地,鋼鐵銷量遙遙領先。

他們的位置則是在南麵。

南麵連通武安城,有一條寬闊的道路,官道上亦是車隊很多,都是把零散的鋼材運到城裡加工。

遠處道路儘頭,一行人急急忙忙出來,快步走到趙駿麵前拱手道:“下官見過知院。”

為首的大概四十多歲,雙手非常粗糙,有些局促地站在那裡,露出討好的笑容。

韋煥之介紹道:“這是現在的廠長劉大貴,是工人出身,但腦子靈活,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是蔡知司上報提拔。說起來還是政製院下令,讓他特進恩補,成為了如今的廠長。”

“哦,我想起來了,這事是我特批的。”

趙駿笑道:“懂技術好啊,朝廷就需要這樣懂技術的人才,咱們現在才剛起步,很多東西都是自己摸索,自己學習。那些外行的人過來指揮內行,那不是瞎搞嗎?以後啊,像這些重要崗位,還是技術人才擔任為好。”

“是是是。”

韋煥之連連點頭。

他們對鋼鐵廠也不懂,反正朝廷怎麼批怎麼來唄。

劉大貴撓撓頭,憨笑道:“回知院,其實俺也不懂什麼技術,就是自己摸索著來,覺得怎麼合適就怎麼做,結果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哈哈哈哈哈哈。”

趙駿大笑道:“現在這東西都是草創期,誰也不懂,那摸索出了技術,自然就是創新,不用謙虛。”

說著他又道:“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下麵有工人也搞出了好技術,不許打壓,要實事求是,你培養出了好工人,你也有功,可不能妒賢嫉能。”

劉大貴急了,忙道:“怎麼能呢,俺老劉在工人們麵前是出了名的有信義,大家這才服俺,要是嫉妒彆人,彆人害不得戳俺脊梁骨啊,知院可不能壞俺名聲。”

“知院不是這個意思。”

韋煥之說道:“知院是讓你不要吝嗇技術,多培養人才骨乾。”

“不錯,你培養出了人才就有功,搞出了新技術也有功,朝廷會大大獎賞你。”

趙駿也找補了一句。

他其實主要是見了蠻多官場上勾心鬥角,為了利益損人肥已的事情才提個醒。

萬一劉大貴自己搞技術當了廠長,掌握了權力忘記初心,怕彆人也搞技術搶了他的位置打壓怎麼辦?

所以提前防微杜漸一下。

現在倒是看出來性格很好,自己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同時意味著他沒有批錯特進的條子,為朝廷選了個人才。

畢竟眼下跟後世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情況差不多。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各種發明和技術頻出,難道真是因為英國基礎教育搞得好,數理化普及率大?

其實並不是。

貝塞麥煉鋼法的創始人亨利·貝塞麥沒讀過一天書,靠著自己摸索搞出了這套技術。

瓦特沒怎麼上過學,基礎知識是母親在家裡教給他。

愛迪生被老師評價為低能兒,隻上了幾個月的小學就被趕出學校,之後全靠自己自學。

不是說搞發明就不需要讀書,而是很多技術並不是先有理論才有實踐,而是先有實踐,人們才把為什麼會這樣的理論搞出來。

就如同法利德彆爾格在發現糖精的時候,隻知道自己吃飯前沒洗手,可今天的飯菜卻特彆甜,確定老婆今天做飯沒放糖之後,才意識到自己好像發明了不得了的東西一樣。

理論知識固然重要,能讓人搞明白這件事情為什麼會是如此。

但很多發明和創造在那之前,根本就沒有理論。甚至連基本的計算都沒有,純粹就是科學家不小心偶然創造,或者一線工人發揮腦筋摸索出來。

所以在這個工業草創的年代,多培養一線熟練的一線工人非常有用,說不準這些工人就有開竅的,搞個不得了的發明出來呢?

“好了,帶我們去參觀一下吧。”

韋煥之見劉大貴還想說點什麼,就打斷道:“知院也想看看你們的成果。”

“是。”

劉大貴應下。

隨後就帶著眾人進入了鋼鐵廠。

鋼鐵廠非常繁盛,各轉爐正在不斷運轉,時不時能看到鐵水火花迸濺。

諸多沒有見過這些的官員即便離得很遠,也是驚呼連連。

趙駿看得非常滿意,頻頻誇讚,可謂讚不絕口。

在劉大貴的帶領下,他們參觀了冶鐵車間、煉鋼車間、淬火車間、軋鋼車間等等。

到下午時分,他們到了鋼鐵廠西北角的一處大廠房外,這裡棚子中堆放了不少鋼鐵材料,劉大貴說是一些廢材。

本來這些廢材可能要拿去重新回爐,但蔡質卻說可以廢物利用,拿來進行小規模煉製,打造一些發明。

就看到廠房裡蔡質與幾個工人正敲敲打打什麼,那是一台大概一人高,一米寬的機器,上麵有各種管道連接,後麵還有個小型鍋爐。

雖然不知道這機器有什麼用,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它以蒸汽為動力。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