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治國手段與眾人想拜師(1 / 2)

析津府一戰之後,北平城百業凋零,人口流失嚴重。

損失最大的除了人口以外,還有商業。

商業指數可謂成倍下降。

以前析津府是遼國最繁盛的商業地區,北平城則是這個商業地區的中樞。

但城池被火燒,民眾逃的逃,死的死,無疑讓城市陷入蕭條。

即便戰後有不少逃走的民眾回來重建家園,可很多原本住在城內的契丹、女直、蒙兀、渤海人紛紛離開。

這些外來人口雖然整體數量不如漢人,但他們大多數都是權貴,非權貴也往往從事軍隊、商業,包括皮毛、馬匹特產販賣等活動。

權貴和軍隊意味著消費,特產販賣意味著本地大宗商品流通,沒有了這部分人口之後,商業環境自然就大幅度下降。

再加上來往商隊從北平已經很難再購買到所需的商品,最後導致偌大一個北平城,已經成為一片商業墓地,跟現在如火如荼的汴梁形成鮮明的對比。

不過趙駿卻知道,要想恢複以前的商業環境不難。

雖然北平城遭遇到這樣的變故,一時間沒有立即恢複,但它的地理位置擺在這裡,有這一層因素在,恢複過來是遲早的事情。

然而等它自然恢複勢必是個曠日持久的過程,為此趙駿必須加快進度,由官府進行統一協調和管理,促進商業發展,以此推動北平城加速繁榮的進度。

這就是人們常聽到的所謂國家宏觀調控。

“知院,這些就是幽燕路一些比較大的本地世家記載,目前統計了約有二十餘家。”

下午時分,趙駿進入了北平府皇宮,入駐了元和殿。

衛隊眾人迅速在殿內殿外駐紮,有去給趙駿他們鋪床鋪,弄生活用品,也有將殿宇包圍起來,在外麵站崗放哨。

而趙駿本人,則與北平府主要幾名官員在殿內交談,這個地方在最近一段時間,會成為他的居所。

此刻殿內眾人聽到趙駿把城市發展的規律,商業運轉的模式一一講解,一時如癡如醉。

就在這個時候,外麵幽燕路負責戶籍管理的轉運副使吳若鵬跨入殿內,手裡還托著一本公文,向趙駿稟報道:“其餘中小世家,我們正在記錄當中。”

趙駿之前在容城的時候,就讓楊畋他們把世家的資料整理好,等他到北平府的時候就得第一時間交到他手裡。

時間緊任務重,楊畋就立即讓吳若鵬先回北平城,立即著手進行調查整理工作。

今天趙駿進城,他那邊也剛好把資料送過來。

“說曹操,曹操到。”

趙駿一邊招手示意吳若鵬把公文遞過來,一邊笑道:“說到這些幽燕路世家,資料就拿過來了,你們幽燕路轉運司的效率很高啊。”

楊畋連忙說道:“知院有令,全幽燕路轉運司衙門自然是全力以赴,儘快完成知院交代的任務。”

“嗯。”

趙駿點了點頭,隨後翻開看了起來。

這份資料還是比較詳細,裡麵記載的是整個幽燕路,甚至包括目前歸屬於幽燕路的遼陽的大世家。

名單當中,除了最頂尖的玉田韓氏,昌平劉氏、醫閭馬氏和盧龍趙氏四大家族以外,還有十多個一線世家門閥。

如安次韓氏、懷來張氏、燕京梁氏、遼陽高氏等等。

他們曾經都是遼朝的高門勳貴家族,除了自身在遼朝擔任高官以外,家族還有大量的財產。

比如這個安次韓氏,為遼朝開國功臣韓延徽的家族,子孫後代多在遼朝為官,門第顯赫,家中房屋成棟,良田足足有數萬畝之多。

懷來張氏為遼朝侍中張長適後代,子孫同樣是遼朝權貴,且多與世家聯姻。

如張長適的孫子,遼景宗時期的左監門衛大將軍、知檀州軍州事張崇一的女兒就嫁給了玉田韓氏的子孫韓橁。

燕京梁氏則起源於河北定縣梁氏,五代時有後唐官員梁文規移居燕京,之後出仕遼朝,官至吏部尚書,以太子太保致仕,寓居於燕台。

自此燕京梁氏得以發展,燕京城外很多土地、莊園都屬於梁家,雖不如四大家族,亦是相當高門大族。

至於這個遼陽高氏就厲害了,他們有高句麗皇室血統,屬於遼東漢人大族,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而改為張姓,成為遼陽張氏。

這個遼陽高氏在遼朝時期就出仕於遼朝,之後金國崛起,又轉投金國,改為張姓之後,子孫當中出了金國丞相張浩。

而這個張浩有個外孫叫做王庭筠,而這個王庭筠又是米芾的外甥,可見這些世家大族之間聯姻有多錯綜複雜。

隻不過現在忽然一夜變了天。

燕雲十六州一朝回歸大宋,他們作為外來者,又沒有參加過大宋的科舉考試,自然要被排除在高官體係之外。

畢竟遼朝和後來的金朝重用他們,是因為遼金作為異族統治者,剛剛得到漢人傳統區域的時候,勢必會引起漢人的敵視和反抗,所以需要他們幫忙統治漢人。

可中原王朝本身就是漢族統治,燕雲漢人即便脫離中原百年之久,甚至現在還不太信任大宋朝廷,可血脈擺在那裡,不至於敵視和掀起反抗浪潮。

因此這些本地世家大族對於大宋朝廷的重要性就下降得厲害,導致他們為了展現自己的價值,還得被迫暗地裡煽動本地百姓違背朝廷。

此刻趙駿慢條斯理地看著手中的資料,下麵楊畋等人看著他的臉色,有些惴惴不安。

主要是這些資料都是很粗淺的資料,比如哪些人在哪裡做什麼官,擁有的土地、田產、房屋也都隻是大概數字,並沒有具體確切。

他們與當地百姓什麼關係,家中藏有多少奴仆、佃戶也都是未知數。

資料談不上詳細,害怕知院生氣。

但預料之外的是,趙駿並沒有生氣,隻是把公文放在旁邊的茶幾上道:“這裡記載的內容還是太簡略了些。”

楊畋苦笑道:“回知院,這些世家大族詳細數額我們不好拿到,若是派人去清點,則與當地世家大族交惡。若讓他們自己送來,他們一來會造假,二來會不願意。”

“嗯,我自然知道其中的難處,不過光看這粗略的資料也能瞧出幾分。這些人在當地可謂是高門權貴,擁有土地財產無數,門第顯赫啊。”

趙駿笑了笑,隨後又道:“說句實話,你們能拿到這些資料都算是讓我比較意外了,皇城司的內容可比你們少。”

楊畋有些不好意思地道:“說起來有些慚愧,這裡麵很多記載都是那些世家子弟主動交出,現在不少世家子弟在轉運司司職,知院讓我們拿世家大族的詳細資料來,我們沒辦法,隻能找他們,讓他們自己寫,我們也好一一對照。”

“這說明那些世家子弟也並非一條心,有不少人願意與朝廷合作,這是個好的開始。”

趙駿沉吟道:“之前我說過,分而化之。隻要這些世家本身就不團結,朝廷就可以逐個擊破,拉攏一派願意合作的,打擊一派不願意合作的,自然也就能弱化他們的力量。”

“知院說的是。”

眾人紛紛拱手,趙駿的套路簡直是讓他們都覺得神鬼莫測的地步了。

趙駿笑了笑。

這種手段我們自古就有,並非隻帶嚶大缺大德一家獨大。

但架不住它並沒有成為一套體係流傳。

帶嚶玩這套是在殖民地搞熟了,不管在哪裡殖民,都會把這套手段延續。

而中華文明禮儀之邦,除非萬不得已,很少會用這種手法。

導致往往隻記載於史書當中,沒有特彆教育這方麵的話,那麼一般的官員還真就不一定會想到。

趙駿沉聲說道:“接下來我要給你們安排幾個任務,事關此次能否成功地消除或者削弱幽燕世家的影響,讓朝廷權威增重,你們務必要牢記。”

“遵知院令!”

楊畋、周沆、吳若鵬等數名幽燕路高級大員紛紛站起身,向著趙駿的方向拱手。

趙駿說道:“第一,立即派人秘密調查各大世家在地方上的風評,看看他們有沒有犯罪,若有,就找到他們犯罪的證據,為我們篩選立威的對象。”

“是!”

眾人應下。

“第二,把那些中小世家也進行統計一下,這些人未必是朝廷的敵人,或許可以拉攏以此對抗那些地方門閥大世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