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慶曆九年六月,不少世家大族,都接受了朝廷給的條件。
人都有從眾心理,原本大家都不願意離開,但當昌平劉氏率先行動之後,一些中小世家也選擇跟從。
對於這部分人朝廷自然是歡迎,都給了一些優待政策。
雖然不如待在燕雲那樣自在,但至少還能用燕雲的土地保留家族部分財產,未來也有恩補。
基本上隻要家族後輩子弟有一個出色者,未來也未嘗不能保證家族崛起。
很快在十五日期限之內,又有不少家族選擇向朝廷歸順。
他們有的答應南遷,有的本身就是燕雲本地世家,不想南下,但可以由朝廷從他們那買走田地和佃農。
這也是朝廷給出的條件之一。
雖然有一部分本地世家不願意南遷,朝廷自然也能夠理解,趙駿也沒指望一次就把整個燕雲的世家門閥清除乾淨。
飯要一口一口吃,步要一步一步走。這次是大幅度削弱幽燕世家的力量,下次就能夠一網打儘。
但對於那些不配合,默不作聲,裝鴕鳥的世家門閥,就一定要重拳出擊了。
考慮到直接出兵,跟殺人越活的強盜行徑沒什麼區彆,趙駿打算用更文明一點的方式。
正如之前他對王安石他們說的那樣,如果幽燕路的世家門閥配合,那還好說。
但如果不配合,就少不得需要用到一些手段了。
其中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懲惡揚善。
古代那些世家門閥有不少家風嚴明,以儒治家,要求家中子弟守善良,講信義,明道德。
但人人都是道德模範是不現實的事情。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即便再嚴的家風,出幾個家門敗類也是常有的事。
張之洞家規夠嚴吧。
他兒子張仁蠡卻是個著名的大漢奸。
所以一個世家門閥宗族中不出幾個壞種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要細究起來,燕雲十六州那麼多依附遼國的世家門閥當中,保守估計九成五以上屁股都不乾淨。
大宋擊敗遼國,奪回失去的燕雲十六州,這些燕雲世家門閥見風使舵,紛紛選擇投降。
歸順之後,大宋對他們以前在遼國時期乾的事情既往不咎,沒有進行清算。
但有的時候,這種既往不咎並不代表這件事情就這麼過去了。
它就像是一柄懸在頭上的劍。
朝廷可以選擇在需要你們這些人幫忙維護秩序的時候拉住這柄劍不讓它落下來。
可一旦你們這些人成為朝廷維護統治的阻礙,那麼這柄劍就會立即成為要這些世家門閥命的斷頭台。
六月十五日,趙駿按照原定計劃,離開幽燕路,一路往西,向著雲朔路的雲州方向而去。
翌日清晨,位於北平城東麵二百餘裡外的玉田縣,縣城北麵山林碧綠,燕山餘脈層巒疊嶂,林木遮掩,草木葳蕤勃勃生機。
山腳處有一片連綿的村莊。
說是村莊,不如說是一棟棟豪華莊園,莊園占地不知道多少畝,一眼不到儘頭,亭台樓閣聳立,圍牆蜿蜒數裡。
莊園內房屋連排,花園樓閣錦簇,房屋樣式十分精美,雕樓畫棟,美輪美奐。
莊園外沃野百裡,北麵沽水有一條支流飄揚而下,先是繞著莊園一圈,又有溝渠流入莊內,如小橋流水人家,最後往南灌溉著如此多的農田。
這片莊園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玉田韓氏,不僅是燕雲世家之首,同時也是遼國的皇親國戚。
因為玉田韓氏與遼國帝族和後族都有很深的聯姻關係,除了韓家子女嫁娶遼國的公主和皇子以外,最重要的甚至有遼國宗室過繼給韓家。
是的。
遼國皇室有耶律家的子嗣過繼給韓家。
普天之下,隻聽說過宗室子弟過繼給皇室,卻從未聽說宗室子弟過繼給外姓臣子。
玉田韓氏便開創了這一壯舉。
他們的領軍人物韓德讓一生無子,遼聖宗感念韓德讓的功勞,就把自己的親侄子耶律胡都古過繼給他。
但可惜耶律胡都古早逝,並且同樣無子,於是又把另外一個侄子耶律合祿過繼給他。
所以韓德讓可以說是曆史上唯一一個被皇室過繼子嗣,並且還是兩次將宗室子嗣過繼給他的外姓大臣。
再算上韓氏與耶律氏、簫氏的多少聯姻,以及韓家有多少人被賜名耶律國姓,就可以知道韓氏與耶律家的關係有多深厚。
燕四家說是四大家族。
實際上至少在遼道宗之前,玉田韓氏的地位可謂一騎絕塵,比後麵劉氏、趙氏、馬氏強太多。
此時的韓家早就人去樓空,密密麻麻的建築群,有大半都空蕩蕩沒有人煙。
唯有中央宗族祠堂以及祠堂附近一座巨大的宅邸,在吃飯的時候,還有各類煙氣、香火彌漫。
晌午過後,韓家祭祖結束,韓遂義就回到了自己的宅院當中。
這次祭祖不僅僅是祭祖那麼簡單,同時也是召集所有韓家子弟一起吃飯,表現宗族的凝聚力和團結力。
跟他一起來的還有十餘名韓家族老,包括韓遂義的三個兒子。
眾人走入屋內,按照座位排序就坐,韓遂義在兩個兒子的攙扶下,心事重重地坐在了主位上。
看著略顯空蕩的大廳,他的臉色很是不好看。
現在韓家已經大不如前,遼宋大戰之後,很多族人因遼國的戰敗而遷徙至北方。
這些都是跟遼國捆綁很深的族人。
比如那些娶了耶律家、蕭家女子者,還有被賜名為耶律姓氏者。
剩下的反而是那些以前在遼國官場沒什麼作為,隻能回到老家操持宗族家業的韓氏子弟。
最典型的就是韓氏開宗韓知古的長子韓匡圖和次子韓匡業。
這二人有個問題就是他們的母親是韓知古發跡之前娶的漢人,而非蕭姓。
等韓知古發跡之後,遼國太後述律平就給他賜婚,又娶了一個蕭家女子,生下了九個兒子。
其中就包括韓德讓的父親韓匡嗣。
所以從韓知古第三個兒子韓匡嗣開始,官職就非常高,甚至韓匡嗣還被封為秦王。
而韓匡圖和韓匡業就沒什麼作為,隻是被賜了榮譽虛職。
之後韓家基本上就約定俗成,韓匡圖和韓匡業的後代就在玉田操持老家家業。
韓匡嗣等人的子嗣就在遼國朝廷代代擔任高官。
譬如這一代韓家家主在韓德讓沒有後代的情況下,應該是繼承了韓德讓與韓橁政治遺產的第五代掌權人韓元佐和韓滌魯。
這二人一個北麵宣徽使兼郡王,一個南麵都部署兼國公,都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榮譽銜的高級大員,在宗族的話語權極大。
但這兩個人漢名叫韓元佐和韓滌魯,實際上被賜耶律姓,應該叫耶律元佐和耶律滌魯,隨著遼國戰敗早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