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
隨著隆隆的火車到站,襄陽西站已經是人聲鼎沸。
蘇洵一家五口昨日在襄陽住了一晚,緩解了連日來坐船的旅途勞頓,今天早上就要出發坐火車前往汴梁。
卯時剛過,他們就抵達了襄陽西站。
蘇洵首先去了車站站長室開了條子,確定是去汴梁公乾,然後才被允許買票登車。
因為目前大宋正在運營的火車線隻有京襄鐵路,其餘長安到成都的長成鐵路,襄陽到廣州的京廣鐵路,以及汴梁到燕雲的京北鐵路都在修建。
像長成鐵路同樣是慶曆五年規劃,慶曆六年開始修建。結果京襄鐵路都運營四年了,長成鐵路受限於地形,要到明年才能通車。
京廣鐵路在慶曆九年規劃,估計也就是明明後年的事情。隻有京北鐵路稍微晚一些,不過平原區修建速度會很快。
隻是哪怕趙駿已經為大宋做了個三十年鐵路計劃,預計在未來三十年內,大宋的鐵路要連接全國所有路治、州府、縣城,讓火車成為大宋主要交通工具。
可至少現在依舊隻有一條。
並且京襄鐵路主要運輸還是以貨物為主,大部分火車都是貨車,比如貨車往往都是三小時一班,而載人的客車卻要六個小時一班,晚點也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眼下的火車依舊不是平民百姓能夠消費得起,也暫時不允許普通百姓購買車票坐火車來往京城與襄陽。
它的服務對象目前隻有幾個,一是做生意的大老板,比如那些茶商、糧商、鹽商等等,花大價錢雇傭火車運貨,老板與隨從人員自然也能夠享受到乘坐火車的便利。
二是公乾的官員,有公乾明證,比如蘇洵這次要前往汴梁,先去吏部報道,隨後去審官院磨勘選調,接著再等吏部通知,自然就可以坐火車。
三是一些特殊情況人士,如特彆有錢的達官權貴,或者送朝廷急報的公文吏員,以及奉命來往兩地換防、駐守的軍隊。
這就導致現在火車還不能算是為平民階層服務的便利交通工具。
不過這是正常的事情。
就好像後世很多新技術,往往都要先用於軍隊一樣,由於東西還沒有普及,自然也就無法惠及大眾,等全國鐵路網鋪開,到時候普通百姓坐車就是常態。
蘇軾一家雖然是公乾的官員,可也得買票,那高昂的票價即便是老蘇家作為眉州地方大家族,家資豐厚,亦是讓人肉疼。
從購票廳買了票之後,一家五口到了候車廳。
火車站頗為簡陋,外麵由鐵柵欄圈起來,然後裡麵用水泥建築物做了一個類似於廠房的平房。
這個平房就是候車站,不過占地倒是很寬敞,一樓是候車大廳,二樓是辦公室,整體有點像後世某個縣城小汽車站,但在宋代就已經非常豪華。
此刻候車大廳裡相當安靜,來往的要麼是大商人大老板,要麼是官員權貴,自然不會像後世火車站、汽車站那樣人聲鼎沸嘈雜。
倒是外麵非常亂。
因為有貨運的關係,需要有大量的工人在外麵搬貨卸貨,火車到站之後,往往需要通過道岔變軌,先完成調頭,再停在外麵卸貨裝貨,最後再出發送往汴梁。
而貨運車的優先級要高於客車,所以有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卸貨裝貨完成較早或較晚,搶了客車的發車時間,從而造成晚點。
蘇軾和蘇轍像兩個好奇寶寶一樣四處亂看,他們看到平房南麵有一個巨大的空地,大量馬車在那裡卸貨,更遠的方向有列車停在那邊,顯然是正在裝貨。
相比於蘇轍,16歲的蘇軾迅速想到了一個問題,他對蘇洵說道:“父親,火車是一個半時辰一趟對吧。”
“嗯。”
蘇洵還以為蘇軾在問發車時間,說道:“之前問了劉站長,他說我們這趟應該再等半個時辰就能出發了。”
蘇軾搖搖頭道:“我不是想問這個,我是想知道,如果火車在半路上壞了,停了下來,那麼如果一個半時辰內沒有修好,那後麵的火車會不會撞到前麵的火車?”
“這”
蘇洵一下子就啞口無言了,這問到了他的知識盲區。
蘇轍聰明,說道:“鐵道部不可能不想到這一點,而且京襄火車運行多年,也沒聽說出什麼事故,應該是有什麼辦法可以通信。”
“這位小郎說對了。”
坐在他們一家對麵的一個商人笑了笑,指著車站外麵的站台說道:“你們看那是什麼?”
他們都看了過去,就看到在外麵上車的站台附近都有電線杆,上麵架著電線。
隻是電線還不普及,目前也隻有成都那邊修了一些,用的還不是水力發電,而是蒸汽機發電,所以他們都不認識。
見他們露出疑惑的神情,商人笑著賣弄道:“那是電線。”
“電線?”
“不錯朝廷在沿線都架設了電線,每個車站都有個電報站,每隔十裡有個電報亭。”
“它有什麼用?”
“電線可以發送電報信,以此來通知站台。如果火車因故障停下,就可以利用火車線與電報亭的線路,向站台報告。”
“火車上也有線?”
“是的,每台火車上都有一條長六裡的電線,這樣在十裡範圍內,不管火車在任意地點發生故障停下,都能及時接到電報亭的線路。”
“可是。”
蘇軾很快想到了漏洞,說道:“如果來不及向站台報告,或者後麵的火車已經出發了怎麼辦?”
“這就是朝廷為什麼要安排一個半時辰一趟,並且複置前唐就廢除的新野縣了。”
商人笑道。
“為何?”
蘇軾不解。
“你知道火車一個時辰能走多遠嗎?”
“不知道。”
“約200-220裡左右。”
“我明白了。”
蘇軾恍然大悟道:“每個站台的距離肯定小於這個裡數,所以如果火車發生故障的時候,上一輛火車必然還沒到上一站。”
“是的。”
商人說道:“準確來說應該是上兩站,因為京襄鐵路的每一站距離大概都是在110裡左右,前列火車出發了一個半時辰,那麼後列火車就至少落後了300餘裡,即便加上停靠各個站點的時間,也最多不會低於300裡,所以後方的列車就必然落後兩站。本來最合適的應該是一個時辰一趟,但朝廷為了安全起見,還是一個半時辰一趟,從而徹底杜絕相撞的可能。”
這個問題也是最早由趙駿和趙禎商討,當時還沒有發明電報,對於火車之間的通訊讓他們非常擔憂。
一旦出現故障,如果不能及時告知後方列車,就可能會發生追尾。
所以最早的時候,京襄鐵路是三個時辰一趟,也就是一天才發四趟,就是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
但沒過多久趙禎就研發了電報,就能進行遠程通訊工作。
隻是電報畢竟不是電話,火車上也很難裝電線運作,因此就采取了電報亭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