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得加錢(1 / 2)

晚清時期,一尊江南製造局的120mm半速射炮價格在1.1萬兩白銀左右。

而同時期德國克虜伯廠的120mm半速射炮價格僅需9000兩。

如果隻算成本的話,或許實際花費不超過1000兩。

畢竟這9000兩的售賣價,不止包括了製造成本,還包括了運費以及德國製造廠的賺取的利潤費用。

從德國賣到萬裡之外的大清來,價格翻個七八倍很正常。

那為什麼實際成本可能不超過1000兩的火炮,放到本國造價就超過10倍呢?

原因太複雜了。

其中最主要的有三點,一是沒有技術,二是沒有工業體係,三則是貪腐成性。

所謂的江南製造局貪汙腐敗非常嚴重,吃拿卡要可謂是樣樣精通,搞起槍炮來,技術缺乏,原材料缺乏,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即便是仿造也需要雇傭外國技術人員,所需的鋼料、鋼彈、鋼管等一切原材料都依賴於進口。

如此一來,也難怪李鴻章發出造不如買的感歎。

畢竟同樣的槍炮,江南製造局仿製的德國克虜伯炮,美國林明敦步槍,不僅造價比進口貴,質量還遠遜色於進口貨。

而眼下大宋的火炮技術已經進行飛躍式的進階。

最開始主要製造銅炮,銅炮安全性好,可造價高昂,一門銅炮光成本價就是一門鐵炮的兩三倍以上。

鐵炮便宜,大概隻需要一百多貫,不到兩百貫的樣子,可安全性就大大降低。

這種情況直到武安鋼鐵廠成立,通過新型鋼鐵技術完成了熟鐵升級到鋼鐵的技術變遷之後才有了極大的改變。

之後大宋產的大炮一律成為鋼炮。

剛開始鋼炮造價甚至比銅炮還貴,因此軍中不得不先用脫硫後的熟鐵炮應應急。

畢竟當時鋼鐵產量太低,沒辦法供應太多。

等到慶曆年後,武安鋼鐵廠產能提了上來,鋼炮的數量就迅速增加,並且在之後的破遼、滅西夏戰爭當中發揮耀眼。

基本上鋼製槍炮就已經能夠覆蓋全軍。

最近幾年大宋的鋼鐵技術日益提升,鋼鐵的性能和質量也越來越好,甚至出現了一些合金鋼。

反正化學院向來都是經費管夠,鋼水亂七八糟的合金元素都敢往裡加。

靠著國家級的窮舉法,鉻鋼、鎳鋼等高強度鋼材也在前兩年出現,並於武安鋼鐵廠大量生產,早已經運用於軍備當中。

同時出現的還有硝化纖維。

硝化纖維就是通過硫酸和硝酸溶液的混合液再倒在棉花上產生,它的工藝並不複雜,隻需要掌握硫酸和硝酸的提純能力就足矣。

不談硫酸和硝酸在古代就已經被發現,當趙禎在中找到答案,並且讓化學院向著這個方向研究的時候。

化學院這些年自然不可能吃白飯,早就通過乾餾膽礬和硝石輕鬆完成了硫酸和硝酸製取。

這個操作在唐朝時候就由煉丹家孤剛子實現,化學院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研究,翻翻孤剛子所著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就能找到答案。

恰好大宋如今有了棉花,於是大宋自此有了無煙火藥。

唯一的問題在於這玩意兒太危險,溫度超過40度就會自燃爆炸,取代黑火藥的話,雖然能讓大宋槍炮再次提升一個台階,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如果把這玩意兒放在子彈裡,那子彈都會變成一顆顆小型手雷,碰到溫度高點的天氣放太陽下暴曬都會炸開。

所以這幾年一直在研究怎麼讓它穩定。

到前年化學院有位博士采用將它混入提純的酒精裡,再用明膠攪拌,讓它變成膠狀物,晾乾切片,自此無煙火藥正式走上曆史舞台。

因而現在大宋的火炮已經再次更新換代,技術大概是19世紀後期的水準,也就是年間最先進的火炮技術。

如此就又出現了一個曆史遺留問題。

那就是從寶元年一直到慶曆十年間,大宋造了很多黑火藥的手榴彈、燧發槍、大炮、野戰炮等火器。

而且數量還不少。

以大炮為例,最早大宋組建了八萬人的火器軍,每軍五千人,總計十六軍,一軍擁有車輪牽引大炮三十門,十六軍有四百八十門。

後來全軍進行火器化改革,大炮數量飛速增長,光大宋全國六十萬常備軍手中的千斤級火炮數量就超過3600門。

加上各地城池守城火炮,總數量在5000門左右,遠遠超過拿破侖時期不到2000門大炮的水準。

其餘小型野戰炮更是超過一萬門,手榴彈數百萬顆,槍械近百萬支,在技術升級之後,大宋再次出現了嚴重的軍械超支的問題。

主要也是趙禎的火力不足恐懼症導致。

趙駿則沒有想到技術升級這麼快,才十來年工夫,大宋就要擺脫黑火藥,開始邁向化學火藥的工藝水準。

並且還出現了性能更好的鋼鐵。

於是乎淘汰冷兵器,轉換熱武器之後的問題又一次發生。

當時趙駿的解決辦法是把庫存的冷兵器賣到周邊國家去,狠狠地發了一筆戰爭財。

現在的話,隻能用同樣的辦法解決。

所以這次使節團出來,其實也是帶著任務,如果有機會把大宋落後的鐵質以及粗鋼武器賣出去,那當然是最好的結果。

此刻使節團眾人立於高塔上,剛才廣州號的演示已經給予闍帝羅闍·朱羅一世極大的震撼。

對方報出了四斤黃金一尊炮的價格,並且開口就要五十尊。

這就意味著每尊大炮的價格為768兩白銀,按照大宋那邊平均約180兩的成本,並且還是二手炮來說,已經血賺。

然而譚文學卻搖搖頭道:“殿下,你提出四斤黃金的價格至少我不會接受,這件事情等我從大食那邊出使結束之後,回朝廷的時候向朝廷稟報,至於朝廷答不答應,那就看我大宋皇帝陛下的意思。”

聽到他的話,闍帝羅闍·朱羅一世急道:“為什麼,你們造價不過三斤黃金,我給四斤還不夠嗎?”

“殿下應該沒有往來過與大宋經貿吧。”

譚文學笑道。

闍帝羅闍·朱羅一世搖搖頭道:“我確實沒有,對這方麵也不是很了解。”

“那就請佛蓮跟你說說。”

譚文學說道。

闍帝羅闍·朱羅一世就看向佛蓮。

佛蓮隻好低聲對他說道:“陛下,如果譚郎中沒有騙我們,三斤黃金的確隻是造價成本的話,那麼運到我們朱羅王朝來,光運費成本就得翻一倍以上,而售賣價格的話,還得翻一倍,這就意味著可能至少要九斤黃金,他們才會賣給我們。”

“九斤黃金?”

闍帝羅闍·朱羅一世愕然失聲。

因為宗教原因,印度人特彆癡迷於黃金,自古以來印度半島的各個神廟就被黃金充斥。

並且古代印度貴族也以黃金、寶石為首飾,給自己穿上各種黃金飾品。

然而印度半島卻並不是一個黃金儲備特彆多的地方,當地的黃金產量在世界排名當中也並不靠前。

他們的黃金來源除了本地黃金礦藏以外,最主要的還是靠售賣香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