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關諸多鹽鐵司什麼事情?”
張宗誼說道:“劉元瑜若是不稱職,自有禦史台彈劾,政製院如今權重,也不該輕易定那麼多官員仕途!”
“政製院存在,就是因為代表了官家來統領百官,整頓官吏,以維持天下之序。”
王曾冷笑道:“說到底,你們禦史台為一群不作為的官員發聲,隻是為了維護自己彈劾的權力罷了。可據不抗命者,官家連懲罰都不能做到,這天下是官家的天下,還是你們的天下?
這話頗有點殺人誅心的意思了,要是以前王曾肯定不會這麼說。
因為他以前也是士大夫陣營的人,在同一陣營裡自然要維護自己陣營的利益,因此曾經的王曾,肯定會站在韓琦那一邊,想理由、想借口來為劉元瑜辯護。
但現在他發現自己好像陣營變了,當他真正坐到了政製院同知這個位置才發現,手握大權真是美妙。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以前他們是想把趙駿同化。可不知不覺間他們反而成為了趙駿的利益同盟,所以不自覺地開始維護起了政製院的權威。
因為政製院的權勢實在是令人著迷,何況隻要在政製院,就幾乎擁有免死金牌。
那又何必再把屁股挪到士大夫那一邊呢?
張宗誼說道:“計數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事,劉元瑜品性雖一般,卻並未犯大錯,又何必拘泥於此?他的理由亦十分充足,鹽鐵司人手不足,可以理解。”
“對不起,我不能理解。”
趙駿站出來冷冷說道:“你信不信,我昨天下午已經召集了百餘名官吏,今天他們才剛上值,明天他們就能把平日裡鹽鐵司做的事情做完,並且把政製院要求的事情做好?這個任務本來就是他們該做的事情,分內之事都做不了,陛下還要這些酒囊飯袋做什麼?”
“何況計數怎麼就不是大事了?”
王曾亦反駁道:“這是衡量大宋國家是否在前進的標準,政製院成立,便是為了國家強盛。如果我們都不能看到國家的問題在哪裡,如何談興旺?”
“好了。”
趙禎看著下麵吵做一團,終於開口道:“此事是朕定下的,政製院本就是朕設立,為節製百官而用,他們發布的政令,便是朕的命令。鹽鐵司的官員連朕的命令都不遵守,朕不罷免他們,還留在那裡做什麼?”
“是”
諸多禦史麵麵相覷,就隻好又退了回去。
因為趙禎已經給這件事定性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劉元瑜他們就屬於抗旨不遵,這在宋朝是大忌。
所以隻要趙禎發話,那他們自然也就無話可說。
接著到此時才終於算是正常早朝。
早朝過後,趙駿沒有去政製院辦公,徑直去了印刷坊。
昨天寫的文章已經送過來了,工人們加班加點重新排版,今天就是印刷報紙的時候。
孟承起依舊守在印刷坊裡。
自從他知道趙駿的身份之後,他就知道自己遇上大腿了,而且還是整個大宋除皇帝以外最大的那一根。
所以印刷坊的事情即便已經與他無關,但利用老東家的威望以及替趙駿辦事的名頭,還是在印刷坊混了個監工的身份,替趙駿督促報紙的印刷。
工人們也不反感。
主要是趙駿出手大方,除了維持原本的薪水以外,如果是加班加點乾活,還有加班費和獎金拿。
人們不是反感996,而是反感每個月就給四五千塊錢,不給加班費還要996。
隻要給工資到位,月薪超級加倍,二十四小時睡在公司都行。
在工資到位的情況下,第一版的報紙很快印刷出來,上麵密密麻麻各種新聞,兩件大事自然是黑社會以及官場地震。
其餘還有詩詞、花邊新聞、小道消息以及廣告位和投稿欄等。
印刷坊中,趙駿看著第一版的報紙比昨天又增加了許多新內容,填充得不錯,滿意地點點頭道:“很好。”
院子裡的銀杏樹下,孟承起低眉順目,露出討好的笑容道:“知院滿意就行,現在什麼都弄齊了,隻要知院一聲令下,就可以直接印刷,明天滿汴梁都是報紙。”
“這報紙的銷售暫時會是個問題。”
趙駿想了想道:“孟東家,托你件事。”
“請知院吩咐。”
孟承起的態度無比恭敬。
趙駿說道:“東家好文,想必認識不少書生。可以招募一些家境相對貧困的書生,在印刷坊旁邊買棟院子,成立編輯部進行審稿,有什麼值得登報的新聞、詩詞、話本、都可以審查。”
孟承起連連點頭道:“這件事情就交給我,隻是這編輯部我可以進去嗎?”
趙駿笑道:“東家若是喜歡,你去做個總編就是了。”
“多謝知院。”
孟承起高興不已。
隨後趙駿又說道:“要想讓報紙在汴梁打出名聲,以後成為大宋朝廷向民間廣發消息的喉舌渠道,就必須要有相應的策略,光內容質量好還是不行這樣,等報紙印刷好之後,你派人送到全城各個茶鋪,每家免費送一份,讓他們給顧客瀏覽。”
“免費送?”
孟承起猶豫道:“知院,我們的前期投入已經如此巨大,這報紙每張也要10文錢成本,隻賣12文錢,即便賣一萬份,也隻賺23貫,一月下來,堪堪夠印刷坊基本開銷,這前期投入怕是收不回來吧。”
很多人以為宋朝一貫是1000文銅錢,實際上官方定的是770文為一貫,不過民間基本維持在850文錢左右,所以如果報紙每個月四期,每期賣一萬份的話,收入大概是23.5貫。
但印刷坊這麼多工人,每個月給他們開工資就一百多貫了,基本上甚至可能連最低成本都維持不了,難怪開印刷坊沒什麼賺頭。
然而趙駿卻笑道:“小了,格局小了。印刷坊除了報紙以外,正常書籍本來就是在印刷,之後還有廣告收入,再加上咱們的受眾不僅僅是汴梁,還有整個京畿路,京畿路人口數百萬,隻需要有十萬客戶,印刷坊每月收入就能達到一兩千貫以上,何愁賺不到錢呢?”
孟承起驚訝道:“可是真的會有那麼多人買嗎?”
“會的。”
趙駿毫不猶豫道:“前期免費送就是為了讓他們形成依賴,而且我們是獨家壟斷,隻要百姓想看新聞,想詩詞,報紙就不愁賣不出去。”
他的目光下垂,盯著手中的報紙。控製了民間輿論,不管是對官場還是對很多事情,都有極大的幫助。
至少未來若是開墾海外,在報紙的宣傳下,怕是不計其數的大宋百姓將奔赴遠方。
到時候整個世界都有漢人的足跡,也就不用擔心海外開拓的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