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時間想的不是趙駿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諸葛亮在世之類的情況,而是想的趙駿是個什麼關係戶。
不是他心思壞,而是事實。
至少張元的確很有才乾,但在宋朝卻死活考不上官員。
以大宋的國情,即便韓信來了都得讀兩年書,諸葛亮再生,估計都得搖頭晃腦去考科舉。
在大宋。
根本不可能存在有什麼驚天大才,不通過科舉就能一步登天的事情。
所以李元昊本能是想到趙駿是皇室。
隻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趙駿這個穿越者也確實差點被忽悠得去考科舉去了,但卻憑借著對趙禎的連哄帶騙加威脅,硬生生掰回一城。
於是就出現了這種讓李元昊都摸不著頭腦的情況。
張元卻表示疑惑道:“這並不符合常理,大宋最猜忌宗室,怎麼可能讓趙姓宗室執掌那麼高的權力?”
“興許是真宗的遺子?”
李元昊想到了當時汴梁人都覺得的一個可能。
張元哭笑不得道:“若真是真宗遺子,那宋皇應該更加猜忌他才是啊。”
“算了。”
李元昊覺得頭疼,擺擺手道:“先不管此人了,如今宋國國內變動很大,我們收買了一些官員,得知從今年開始,宋國往西北邊境增兵兩萬,又大量運輸糧草,似乎是在防備我們,該怎麼辦?”
野利遇乞堅持己見道:“大王應該遣使者前往宋國,向宋皇表明大夏與宋國結交之心,有遼國在北,相信宋國不敢過分得罪我們。”
李元昊不高興道:“勸我可以稱帝的是你,又讓我結交大宋的也是伱,到底何為?”
野利遇乞搖搖頭道:“結交大宋與稱帝這件事情其實並不衝突,稱帝之後同樣可以與大宋、遼國締結盟約,遼國在側,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招惹宋國呢?”
這句話讓李元昊很是動搖。
曆史上李元昊就是這樣,雖然稱帝了,但卻以臣子的身份向宋朝上書,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關係及其功勞,說明其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
所以從這裡就能看出來,李元昊對大宋還是心存敬畏,不敢做得太過分。
直到宋朝果斷拒絕他稱帝,並且下詔“削奪賜姓官爵”,停止互市。張貼榜文,懸賞重金高官捉拿,這才使得雙方徹底交惡決裂,大戰一觸即發。
現在宋朝忽然往西北增兵,似乎是在防備他的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李元昊就必須考慮是不是要按照原定計劃進行了。
然而張元是堅定的勸李元昊伐宋者,他勸道:“大王,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是靠彆人施舍而成。要想成就皇帝大業,就必須要靠殺伐打出來。大王稱帝,必惹宋國和遼國不快,若是先擊破宋國,遼國忌憚,這才能安穩皇位。”
接著他又道:“如果沒有擊破宋國,打出威名來,遼國和宋國都會覺得大王軟弱可欺,妄自稱帝是在挑釁宋遼威嚴,一旦他們合兵來犯,那大夏這才叫危在旦夕,所以萬不能遲疑,須先破其一,方可立國!”
這番話還是很說動人心。
李元昊其實不止是向大宋稱臣,也向遼國稱臣。稱帝之後,肯定會得罪宋遼兩國。
如果稱帝後宋遼同時進攻,那對於他們來說,肯定非常危險。
所以隻有在稱帝時,立即先打敗比較弱的大宋,讓大宋無力出兵,之後就能夠從容應對遼國的進攻了。
“可是.”
李元昊擔憂道:“若是我們對宋國用兵,遼國趁機來犯怎麼辦?”
張元笑道:“大王勿慮,遼國一定不會來,甚至相反,可能會在我們對大宋用兵的時候,他們陳兵幽燕,給大宋恫嚇。”
“哦?”
李元昊不解道:“這是為何?”
“原因有二。”
張元豎起兩根手指頭道:“一者,宋國強盛,兵馬眾多。遼國樂於見到我大夏先與宋國開戰,削弱宋國實力。”
“唔”
李元昊沉吟地點點頭,張元說得的確很有道理。
老二和老三打架,老大是插手其中,還是坐山觀虎鬥?這是個想都不用想的問題。
等夏宋兩敗俱傷,實力最強的遼國自然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二者,遼國遠而宋國近,一旦與大宋開戰,遼國兵馬不可能段時間內跨過茫茫草原到西北來。”
張元繼續說道:“所以即便是遼國來犯,我們也可以從容應對。”
“嗯。”
李元昊深以為然。
野利遇乞說道:“如今大宋在西北鑄造防線,若是我們沒有擊敗宋國,遼國又出兵來了,兩麵夾擊,我們該怎麼辦?”
“我以為即便我們沒有擊敗大宋,大宋也不敢追出塞外。最多就是固守陝西路,防備我們繼續進攻而已。”
張元說道:“因為大夏若真麵臨腹背受敵,就會非常危險。可大夏若是亡國了,最高興的不是宋人,而是遼人。大夏的土地會被遼人搶走,遼國更加強盛,大宋怎麼能安心?”
遼國也來打西夏的話,西夏亡國的概率就非常大了,那麼之後宋遼合擊西夏,西夏的領土會歸到誰的手裡?
自然是誰強歸誰。
所以西夏繼續存在牽製遼國部分兵力,才符合大宋的利益。
也就是說。
正常情況下,李元昊不僅可以挑釁進攻大宋,大宋那邊還拿他沒什麼辦法,還必須保證西夏政權繼續存在。
不得不說,這似乎是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李元昊聽了張元的分析,非常高興,大讚道:“軍師說得沒錯,我大夏要想立國,就必須要擊敗宋軍,還是按照原定謀劃,明年正式登基為帝,看看宋廷的反應,若是宋人要與我交惡,大不了就打一仗!我絕不會懼怕!”
感覺自己神誌不清,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東西,不過也就是這幾章高潮之後的過度,接下來繼續高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