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元二年十二月底,宋國河北路經略使兼政製院候補同知範仲淹統率河北路諸軍,大敗遼軍。
遼國軍隊死傷慘重,損失了至少七八萬兵馬,狼狽逃回了國內。
這麼大的損失,即便是對於兵馬強壯的遼國來說,也可以說是元氣大傷了,讓遼國皇帝耶律宗真驚恐不已。
他收攏了大量潰卒,重新整頓士氣,再加上南京留守的三萬士兵,勉強在析津府周邊城鎮布置二十萬人,防禦宋軍的進攻。
不過意外之喜的是,得知宋軍殺來,處於宋遼邊境線上的漢人百姓一個個嚇得魂飛魄散,連夜帶著家當往北逃跑。
甚至連土地和房子都不要了,一個個拖家帶口,有些嫌棄自家雞鴨羊牲畜跑得慢的,扛著雞鴨羊一路飛奔。
而且不止是邊地百姓,就連析津府的漢人百姓聽說宋國打來了,都是踴躍參軍,要求上前線殺敵,仿佛同為漢人的宋國跟他們有什麼深仇大恨。
於是短短半個月不到,淶水以南的各縣十數萬百姓,那是逃得空無一人,連明年馬上就要收割的糧食都不要了,就隻想逃命。
範仲淹見此也是無語,雖然已經想辦法張貼過安民告示,表示漢人不打漢人,絕不會欺壓百姓。
但顯然以前宋軍名聲在外,讓百姓惶恐不安,幾乎沒什麼效果。
其實要真就隻是稅收嚴苛的話,為了生計,百姓還不至於拋棄全部家當,連耕作的土地都不要了,背井離鄉,逃離故土。
畢竟對於百姓來說,土地才是根本。在農業社會,沒有人願意拋棄自己吃飯的東西。
除非有另外一件事,能夠比土地更重要。
能是什麼呢?
那自然是他們的小命!
除了宋國那刮地三尺的稅收讓遼國百姓感覺到恐懼以外,最讓他們害怕的,便是殺良冒功的問題。
這屬於五代十國的老疑難雜症了。
那是個不亞於五胡亂華的混亂時代,武將肆掠,百姓水深火熱,殺良冒功的事情屢見不鮮。
就連北宋剛建立的時候,趙匡胤打北漢,趙光義北伐,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因此當地百姓極為恐懼,害怕宋軍重操舊事,不得不逃離家鄉。
事實上其實也已經有這樣的問題,西北邊軍還好,範仲淹畢竟在那邊治理了兩年之久,西北軍紀律嚴明,並未出現屠戮漢人百姓,以殺良冒功的事情。
但河北軍有了這樣的情況,有一些部隊竟然屠戮了村莊,將人頭送入軍功處,說是殺的遼國漢人軍隊。
也幸好老範對於軍功審查嚴明,並且有人報告遼國境內百姓村莊被屠的事情,發現了這些問題,不然的話,事態還可能進一步擴大。
即便如此,範仲淹也是勃然大怒,將涉事的部隊從將領到動手的士兵,全都軍法處置,一律死罪不免。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至少目前來說,由於宋國的入侵,遼國的漢人百姓還是相當害怕,即便範仲淹派人安撫,也還是無濟於事。
沒辦法。
他倒是想派兵攔截。
但前線的軍隊要與遼國前線的軍隊對峙。
後方的軍隊要麼運糧,要麼在清理殘餘的遼國潰卒,實在沒辦法顧及到百姓。
因此也隻能先聽之任之。
總歸還是有些不怕死的,舍不得家中的財產,繼續留下來的人。
隻要以後把這些地方占下來,安撫好百姓,治理好民生,逃出去的那些人看到了這邊情況,最終還是會回來。
很快,今年戰事就隨著年關到來,慢慢落下了帷幕。
耶律宗真狼狽逃回去。
範仲淹北上深入遼境,與遼國兵馬相持。
時間也來到了第二年,公元1040年1月,大宋皇帝改元康定。
康定。
意為富足安定。
祈禱今年戰事平定之後,國家能夠富足強大起來。
康定元年一月,範仲淹基本上清剿了大部分後方殘留的遼軍,大量宋軍越過邊境線,進入遼土。
遼國雖然積極應對,但頹勢已顯。特彆是那些屬國部落的士兵,更是士氣全無。
此戰中損失最大的就是他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嚴重動搖了耶律宗真的統治,讓遼國在這些屬國、屬部落的威望大肆下跌。
可沒有辦法。
戰爭就是這樣殘酷,就好像後來金人崛起,這些屬國和屬部落不堪遼國壓榨,最後加入金國,覆滅了遼國一樣。
一旦那些從屬國和從屬部落發現宗主國式微,那麼噬主也是必然的事情。
範仲淹大軍壓境,倒是沒有攻城。
嚴格來說宋軍攻城是強項,畢竟從春秋戰國時期,漢人的戰爭史,往往就是一部攻城史。
圍繞著攻城與防守之間,如墨子與魯班之間的對決一樣,衍生出無數個精彩的故事,也出現了大量的攻城戰術、器械和防守戰術、器械。
但攻城戰不比防守戰,宋軍的手榴彈就沒了什麼作用,光靠那幾門大炮想打破城池也不可能,像抗日戰爭中,日軍用現代炮火轟炸過後的南京城牆,除了外牆有點損失以外,裡麵依舊堅厚無比。
所以若是遼國進攻,宋國防守,火器優勢展露無遺。要是遼國防守,宋國進攻。雙方依舊要回到原點,且在攻城戰中,遼國騎兵還可能進行側翼騷擾突襲,戰事不確定性太大。
最終經過深思熟慮,老範也僅僅隻是控製住了範陽以及周邊城池,沒有再越過淶水對遼國重兵把守的析津府展開進攻,免得出了差錯,讓來之不易的勝利功虧一簣。
不得不說,這種見好就收的態度是正確的。
因為此時宋朝後方的國庫壓力也已經非常大了,在老範打保塞之戰前,就已經收到了政製院的要求,希望他如果有機會的話,就一定要速戰速決,不要繼續拖下去。
汴梁的米價都從原來的三四百文一石,升到了五六百文一石。雖然還沒有到曆史上打了幾年西夏,飆升到七八百文一石的程度,但估計明年就差不多了,讓朝廷那邊的財政壓力也是很大。
若是繼續打下去,進攻可比防守花銷大得多,因此老範也不得不考慮大宋的國力是否還能夠繼續撐下去。哪怕能撐下去,國內怕也是民不聊生,揭竿起義者不計其數了。
“也是到了回去主持新政改革的時候。”
範陽城內,望著蒼茫遼闊的北方土地,老範心中雖然興奮於自己收複漢土,但看著最新送過來的文書,還是有些惆悵。
打仗打的是國力,拚的是民生啊。
不僅僅是這幾年國內不穩,最重要的是河北路民生已經非常慘淡,甚至有些地方已經鬨起了饑荒。
古人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又言,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人和動物都在這樣的戰事當中顛沛流離。
若隻是看戰事報告,戰場變化的宏大敘事或許不會感覺到什麼。
但對於普通個體來說,卻是滅頂之災。
老範這些日子除了打仗以外,也在關心河北路的治理問題,亦是讓他感覺到惆悵。
隻有一個國力強盛的國家,才有對外宣戰的資本。
如果在本身國內民生凋敝,百姓生活非常艱難的情況下還要繼續打下去,那麼隻會導致國家滅亡。
“這才是我要改革的意義。”
範仲淹雙手背負在身後,看著北方心裡在想,“現在,就看遼國那邊還繼不繼續打了。若是他們繼續,那我也隻能咬著牙。若是他們答應我的條件,就能讓我安然回汴梁改革大事。我一定要讓大宋強盛,要讓國泰民安!”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北方慢慢出現了一隊人馬。他們麵對宋國偵查騎兵的時候,並沒有表現出敵意,而是向他們舉起雙手,示意他們是帶著誠意而來。
塘騎將他們攔在範陽城外,向範仲淹通報了遼國使者到來的情況。
老範立即就明白遼國那邊也頂不住了,便也沒有多猶豫,自己回到了範陽城原來的遼國縣衙府邸,讓人把遼國使臣帶過來。
這次出使的真是重量級。
乃是張儉本人。
老頭今年七十六歲,卻並不像尋常的老者那般老態龍鐘,而是精神矍鑠,頗為強健。
曆史上他活到了九十一歲,一直被遼興宗耶律宗真敬重,從不喊他的名字也不喊職務,而是事之尚父。
皆因在他的輔佐下,遼聖宗時期的遼國才極為昌盛,達到了頂峰。可以說遼聖宗的文治武功當中,至少文治張儉要占一半功勞。
因此即便遼聖宗駕崩,遼興宗繼位,也對張儉委以重任。
在他三年前因年老致仕時授其洛京留守、尚父、行河南尹,進封秦國公。去年更是進位韓王,可謂是相當恩寵。
所以可以說,張儉哪怕是致仕了,也依舊是遼興宗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地位可能還在一些耶律姓、蕭姓的皇親國戚之上。
得知是張儉出使,範仲淹竟然罕見地親自到衙門口迎接。
此人的名聲他也聽說過,不僅僅為官清廉,施政有方,遼國治下的漢人百姓能夠以極低的賦稅過著相當安逸的生活,也多虧了他經常勸說耶律宗真父子減免百姓賦稅。
因而於情於理,還是能夠得到範仲淹的尊重。
等張儉從馬車上下來後,範仲淹迎了上去,拱手說道:“範仲淹見過仲寶公。”
“範相公客氣了。”
張儉回了一禮,笑道:“有勞相公親自相迎,老夫慚愧。”
範仲淹笑道:“仲寶公德高望重,不僅僅是遼國重臣,還是舉世皆知的大儒,自當奉迎。”
“嗬嗬,範相公抬舉老夫了。”
張儉笑了笑。
“請!”
範仲淹向裡麵伸手示意。
兩個人便走入府衙,然後進了內廳堂屋中就坐。
麵對張儉範仲淹給予了足夠的尊重,才剛坐下,一杯清淡的茶水就端了上來。
他聽說張儉喜歡喝茶。
張儉聞了聞茶香,眼睛一亮,稱讚道:“是龍鳳團茶?”
範仲淹笑道:“仲寶公也喝過此茶?”
“是啊。”
張儉舔了舔舌頭道:“陛下曾經賞賜過我半斤,老夫視如珍寶啊。”
龍鳳團茶地位堪比後世武夷山大紅袍,乃是皇室專享的貢茶,基本上也就皇帝賞賜能夠得到。
遼國皇帝雖然也是皇帝,但實際上根本沒有獲得渠道,歲幣裡也不包含這東西。
也就是每年蕭太後生辰的時候,宋國會以皇室歲聘祝賀送一點。
而自此蕭太後被軟禁之後,生日宴會就不舉辦了,宋國這邊自然也就沒有再送禮,龍鳳團茶在遼國也更加珍貴。
為此遼國很多大臣都勸耶律宗真迎回母後,為的就是“中國歲聘之利”。
“仲寶公喜歡就好。”
範仲淹笑道:“戰勝了元昊之後,陛下倒是賞賜了我不少,公若愛茶,臨走之時,我送公一斤。”
聽到他的話,張儉動容,中國之富,讓他歎為觀止啊。
這茶號稱與金同價,既一兩茶一兩金,在遼國那更是翻了幾倍甚至十倍,這一斤茶賣給遼國貴族,怕是得能換好幾斤金子了,就這麼大方送出來。
“多謝相公好意,無功不受祿,老夫心領了。”
張儉搖頭拒絕,雖然他很心動,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也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
範仲淹也沒有繼續在這上麵多做客氣,而是正色起來,直接進入正題道:“既然仲寶公不願受禮,那也無妨。今日前來,想必也不是來喝茶的吧。”
張儉開門見山道:“此戰我大遼願意與宋國罷兵言和,重修舊好。甚至相公的一些條件,我們也願意答應。”
“說來聽聽?”
範仲淹道。
張儉道:“一,大宋不得取消歲幣。二,我大遼可以歸還大宋淶水南岸十縣,但必須增幣二十萬。三,遼宋簽訂互不侵犯盟約。四宋遼以淶水為界,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這與範仲淹提出的四個要求相差不大,相當於三件事答應。但在歲幣這件事上,遼國並沒有鬆口,且還多提了一個要求。
這顯然不是戰敗國應該能提的事。
老範都樂了,笑道:“此戰遼國大敗,真的應該還要求大宋納歲幣嗎?大宋不讓遼國納歲幣就不錯了。”
“唉。”
張儉歎道:“範相公難道真的要走到那一步嗎?你可知道,再打下去,無非就是兩敗俱傷。遼國滅亡,大宋也不會好受吧。”
“這就不勞仲寶公關心。”
範仲淹淡淡地道:“即使是再繼續打下去,大宋也一定是最後的勝利者。”
“老夫相信大宋是最後的勝利者。”
張儉沉聲道:“但那樣做的後果,無非是大宋腹地民不聊生,邊境戰亂不休,燕雲十六州的漢人死絕。”
範仲淹反駁道:“宋國漢人與遼國漢人同出一源,又何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