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渙前兩年擔任閬州通判,趙駿路過四川的時候發現他治理得不錯,而且他還是天聖二年的進士,資格資曆相當老,於是去年年底就給他提到了開封做祥符縣縣令。
彆看隻是縣令,但祥符縣是跟開封縣並列的赤縣縣令,曆史上在元豐改製之前,乃是正五品。
趙駿雖然進行了景祐改製,可並未降低赤縣縣令的品級,所以祥符縣縣令的級彆比一般的知州還要高,再進一步往往就是一路的從四品佐官,甚至升為從四品開封府尹也正常。
因而蘇渙算是破格提拔了,從正六品的通判直接升了一級,越過了從五品,現在又得知院賞識,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
蘇洵今年也是來參加科舉的。
他於七年前,也就是二十五歲的時候才“始知讀書”,景祐四年,也就是趙駿應該參考的那一屆,蘇洵來汴梁考進士,未被錄取。
當時趙駿壓根就不知道他的存在,因為那個時候趙駿都已經出去行走天下去了,考試的時候趙駿應該在亳州處理郭承祐。
原本蘇洵經過這次失利後,來年又去考茂才異等科,再次失利,自此要麼常年居家讀書,要麼到處遊曆四方。
一直要到嘉祐二年(1057年),送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入京考試,並且兩個兒子都一舉高中,才會名動汴梁,朝廷邀請他入仕,被他拒絕,從此沉醉於文學家。
但至少此時蘇洵還沒有熄滅科舉的心思,在得知今年朝廷又開恩科之後,就火急火燎地從四川趕來,想參加今年二月的春闈。
由於親哥哥現在是祥符赤縣縣令,所以自然要前來投奔。
“明允啊。”
縣衙後院內,蘇渙看著蘇洵的文章,讚不絕口道:“你的文章學問已成,考究古今治亂得失,很有章法啊。”
蘇洵笑道:“小弟這幾年在家中也不是什麼事都不做,專心研究學問,確實自感增長許多。”
“嗯,若無意外的話,今年你怕是要中進士了。”
蘇渙笑道。
“唉。”
蘇洵歎道:“哪這麼容易,要想中進士,就得少跟權貴子弟一榜,不然根本沒有我的份。”
宋代考進士自然也是有黑幕的,比如韓琦就是抓著陳堯佐、韓億、石中立等人搞黑幕,給考官打招呼,幫自家子侄考上進士的證據,這才把他們扳倒。
還有民間傳說馮京考進士的時候,他的對手是張堯佐的外甥石布桐,若非錯把馮京當馬涼,恐怕馮京也中不了狀元。
所以蘇洵才感歎中進士之難啊。
不料蘇渙沉吟了一下,說道:“知院最喜歡的就是才能出眾的學士,所謂舉賢不避親,你若是才能不足,我是不會幫你的,但你的學問已有火候,屆時我拿你的文章給知院看看,看他願不願意召你入仕。”
蘇洵大喜道:“多謝兄長,多謝兄長。”
正在這個時候,外麵衙役進來道:“明府,新一期的報紙來了。”
“拿來給我看看。”
蘇渙伸手接過。
他現在每期報紙都訂閱。
不僅僅在於要了解最新時事,還因為趙駿經常在報紙上寫文章。
所以作為趙駿提拔上來的人,自然要時常看看,以聆聽知院的教誨,才能夠更好地治理地方嘛。
蘇渙掃視了一眼,拍案道:“好啊,我大宋自立國八十年來,這次狠狠地出了口惡氣了。”
“哦?”
蘇洵連忙湊過來道:“出什麼事了兄長。”
“遼人猖狂,打了敗仗還敢來索要好處,真是豈有此理。知院言辭回絕,振奮人心啊。”
蘇渙撓撓頭,又納悶道:“就是有一點我不是很明白,知院在朝野上雖有人非議,常以莫須有罪名彈劾他,卻多有支持之人,為何他要把對付遼國的辦法說出來呢?”
“我看看。”
蘇洵接過保持,掃視了起來。
過了片刻,蘇洵沉吟思索,隨後才輕聲說道:“知院真乃天下奇人也,這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哦?”
蘇渙納悶道:“何解?”
“知院大抵也不想真的開戰,畢竟報紙裡說了,一旦開戰,敵我兩國定是生靈塗炭,妄造殺孽。但若是接受了遼人和談,那勢必會造成奴顏婢膝,有辱國體。”
蘇洵沉聲道:“所以知院不會答應遼人的和談,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他也不想妄動刀兵,希望遼人知難而退。”
“知難而退?遼人現在如騎虎,難下也,還會知難而退嗎?”
蘇渙說道。
蘇洵笑著舉起手中的報紙道:“這就是知院讓遼人知難而退的辦法,他就明著告訴遼人,我就有了對付你們的計策,不想滅國的話,就老老實實,否則,遼國一定比大宋先滅亡!”
這是個陽謀!
趙駿已經把方法寫在報紙裡,遼國的間諜就不可能不知道。
那麼遼國那邊得知宋國試圖瓦解他們的屬國和屬部落之時,能乾什麼呢?
什麼都乾不了。
你去威逼利誘那些屬國和屬部落,隻會造成他們更加反感,從而將他們往宋國這邊推。
你想去安撫他們,人家才聽了你的話去進攻大宋,然後什麼好處都沒撈著,還蒙受巨大損失,若沒有賞賜,你拿什麼去安撫?
依舊是畫大餅嗎?
畫大餅也得看能不能吃下來。
麵對宋國的手榴彈,這些人不可能再去聽信遼人的花言巧語了。
就好像一個公司裡,你隻給員工說未來前景一片大好,卻每個月不僅工資少發,二十四小時加班無限製,員工鬼才願意跟你乾呢。
誰都不是傻子。
因而安撫人心,靠的是胡蘿卜加大棒,你隻有大棒,沒有相應的獎勵,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眾叛親離。
遼國就是知道這一點,才急迫地希望從宋國這裡要錢去安撫。
但現在趙駿就是明牌拿捏了遼國七寸。
擺明了告訴你們,若是不答應與宋國和談的話,那麼就看是你的屬國和屬部落,願意跟著你集結起五十萬大軍南下,還是願意跟著給錢給武器裝備的大宋一起滅你遼國了。
這個陽謀,近乎無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