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孝友喝道:“宋人猖獗,自以為有那火器就可以位比我大遼,臣決不能容忍,臣請今年再取一次貢稅,待糧草到齊之後,必馬踏宋軍!”
耶律宗真見他氣勢洶洶,瞥了一眼,倒沒有蕭孝友那樣情緒激動,反而異常冷靜道:“你先下去吧。”
“陛下?”
蕭孝友納悶。
耶律宗真道:“去年兩稅已經收過了,再加征賦稅,離心離德,何況現在剛剛過冬,各部落存儲不多,強行征收,隻會讓各國不得安寧,好了,容朕與太師好好商議一下吧。”
“是”
蕭孝友就隻好鬱悶地先退下。
張儉見他走了,這才拱拱手道:“陛下英明。”
耶律宗真一屁股坐到了院子裡的石椅上,把那份報紙扔在一旁,臉色已經變得很難看。
他剛才的態度自然是裝出來的,因為跟宋國不同,宋國是投降派與議和派比較多,遼國則是反過來,這與在軍事力量上長期遼強宋弱有極大關係。
雖然保州一戰遼軍大敗了,然而這種固有觀念在短期內是難以改變過來的。所以哪怕耶律宗真看出了問題所在,也不敢立即表示出來。
“朕知道撻不衍沒見識過宋軍的厲害,他之前留守南京,宋人追過來反而被他打退,讓他以為宋軍還是曾經的宋軍,卻不知道若是現在南下,我大遼才真正危在旦夕矣。”
耶律宗真歎了口氣。
張儉苦笑道:“這也不能怪他,是現在我們也不敢把真實的處境公布出去。”
蕭孝友是南京留守,沒有跟著他去打仗,雖然聽說過宋軍手榴彈和火炮厲害,但總歸沒見識過。之前宋軍追殺遼人的部隊脫節,他去馳援的時候反殺了不少宋軍,就以為宋軍不行。
可誰又知道,現在遼人的主力部隊損失慘重,士氣低落?再加上目前後方的糧草還在籌集送過來,要真集結大軍南下,恐怕又是一場慘敗無疑了。
耶律宗真沉聲道:“尚父,現在大遼真的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嗎?”
“倒還不至於,但繼續打下去,恐怕確實如此。”
張儉說道:“朝廷去年的夏糧用於和宋軍打仗了,秋糧倒是在送過來,穩住前線無憂,然再想動員大量兵馬,這點秋糧怕是不足,然而.”
“然而國內權貴擁有大量的土地,各寺廟繳納的賦稅也很少,想要征調大量兵馬,就得從他們手裡拿錢糧,可拿不出來是吧。”
耶律宗真冷著臉替他把話說完。
張儉臉上露出苦澀。
世人以為宋國土地兼並嚴重,實際上遼國也差不多。
遼國國內民族以契丹族為主,契丹族的權貴擁有大量的土地,然後就是其餘各屬國、屬部落的權貴也有很多土地。
為了照顧他們的利益,遼國稅收就很低,就間接造成了燕雲十六州的漢人百姓反而更喜歡遼國。
但這種情況肯定維持不了長久。
從遼聖宗晚期開始,問題就已經突顯,而且越來越嚴重。
遼國權貴信奉佛教,所以又大量興建寺廟,寺廟也有很多土地,百姓一邊要給朝廷上貢,還要給寺廟納課,造成了一定負擔。
特彆是耶律宗真本人就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建寺廟養僧尼最積極,在他的支持下,遼國的僧尼多達幾十萬,他們不勞而食,又擁有很多土地,成為了一大社會負擔。
同時遼國耶律氏與蕭氏時常內鬥,帝族與後族之間矛盾日益尖銳,造成內耗嚴重。
遼興宗時代還能勉強維持,但隨著遼國中後期,上層權貴們愈發腐敗墮落、紙醉金迷,窮奢極侈,耗費了大量財力,國庫就愈發空虛。
空虛後怎麼辦呢?
那當然是壓榨百姓、屬國以及屬部落,讓百姓和各個部落的人日益窮困,怨聲載道。
最終釀成了完顏阿骨打起義,推翻了遼朝。
雖然此時的遼國正處於巔峰晚期,還沒有到後期遼道宗與天祚帝那個程度,但光靠每年稅收維持這個國家已經相當捉襟見肘。
因而宋國每年給的幾十萬歲幣就非常重要,是遼國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遼興宗其實不蠢。
他隻是沒能力改變自己父親遼聖宗盛極而衰留下的諸多問題。
而且他本人也是問題的製造者之一。
可不代表他什麼都不知道。
保州一戰已經凸顯出了遼國很多問題,比如軍隊戰鬥力有所下降,遼國國力正在被國內的權貴以及寺廟腐蝕,還有帝族和後族內鬥造成的消耗等等。
哪怕目前各屬國與屬部落暫時還算安穩,沒有出現大規模叛亂起義,可一旦再打下去,要是再敗一次,他們看到遼國的虛弱,就不一定了。
所以眼下耶律宗真什麼都清楚,可什麼都做不了。
“陛下!”
張儉認真說道:“如今國內形勢陛下其實也明白,老臣就不多嘴多舌,我隻想告訴陛下的是,遼國尚能接受一次大敗,但怕是不能接受第二次了,何況宋人的這個辦法,恐怕確實有效。”
“尚父的意思是,一旦我征召全國兵馬,宋國立即遣使派人去聯絡諸多部落,給他們錢和武器,他們真的會反叛作亂?”
耶律宗真不敢置信道。
張儉點點頭;“不錯,臣以為出現這樣的可能性非常大。”
“哼,給他們幾個膽子!”
耶律宗真冷哼一聲,他覺得皮室軍在手裡,鎮壓各部落還是沒有任何問題。
但張儉卻堅定說道:“陛下萬不能這麼想,唐朝時武力有多昌盛?李隆基又給了安祿山多大的恩寵?可人之大欲一旦漲起來,那是連深壑都難以填下,何況唐朝還在鼎盛,而我們剛經曆了慘敗。”
耶律宗真被張儉勸得有些動搖,遲疑道:“若是朕試探一下他們,派人讓各部落立即把貢賦交上來,再多派些人馬。也不要他們整個部落出兵,他們會不會答應?”
張儉認真告誡道:“陛下可以這麼試試,但老臣隻能告訴陛下的是,最多也就試這麼一次.甚至老臣懷疑,會有很多部落找理由與借口,少出兵、少出錢糧,甚至乾脆不出兵不出錢糧,若到時候如此,請陛下立即答應與宋和談。”
“為何?”
耶律宗真問道。
張儉意味深長地道:“因為人心經不起試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