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還請緩緩(2 / 2)

“謝陛下!”

眾人互相對視一眼,才開始動起了筷子。

隻是基本上也就都動了幾下,味如嚼蠟般吃了幾口,就互相對視,沒有再說彆的話。

見大家都比較沉默和安靜,趙駿以為眾人是在害怕,就笑著站起來說道:“諸位,我先敬大家一杯!”

“知院有禮。”

“知院客氣了。”

“我等也敬知院一杯。”

眾人連忙也起身拿著酒杯回禮。

現在誰都知道趙駿位高權重,他們一群無權無勢的勳貴,誰敢招惹他呢?

一杯酒下肚之後,趙駿才朗聲說道:“諸位,今日來,我其實是與大家商談要事,且來陳述利弊。”

大家知道正事來了,便都不說話,靜靜地看著他。

就看到趙駿放下手中的酒杯,緩步走到廳內,在幾個桌子之間來回篤步,邊走邊說道。

“想來大家也清楚,大宋冗兵之患有多嚴重,每年朝廷支出至少得五千萬貫,才能滿足軍隊需求,負擔日益增重,令朝廷喘不過氣來。”

趙駿這句話說完之後,大家麵色一變,雖然心裡早就有猜測,但還是不願意提及這個話題。

畢竟最近幾年朝廷不少文官對於三冗問題也是持反對意見,認為三冗過重,導致朝廷無錢無糧,對三冗進行改革的話題也喧囂塵上。

隻是眾人作為冗兵的利益受眾,自然不敢說出來。現在趙駿提出,顯然是要對三冗下手,因而個個麵色凝重。

趙駿繼續說道:“近些年朝中也不是沒有官員對三冗之事頗有異議,但朝廷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改革,是因為知道在座諸位,乃至營中數十萬士兵,衣食所係,皆在其中。”

他說完這話後,每個人的臉上都明暗交織,不知道該說點什麼。

趙駿卻依舊在廳內來回篤步,雙手背負在身後坦然說道:“當然,這事也不賴諸位。太祖曾言,“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卿不若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

“可以說諸位父輩、翁輩如此,本就是太祖所允許的事情。然而時過境遷,當時軍隊數量並不算多,因而冗兵之事,隻能是小患。但到了當今,已成大疾也,因而朝廷不得不為之著手置理。”

有人聽完之後,立即就坐不住了,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長著富家翁模樣,大腹便便地站起來,不迭問道:“敢問知院,朝廷打算如何置理?”

“你是?”

趙駿看向他。

那人回答道:“下官侍衛親軍馬軍虞侯、內殿崇班、修武郎何昌齡。”

這三個官名裡,第一個是統領官,類似於文官裡的差遣官。第二個是階官,類似於文官裡的寄祿官。第三個則是職官,相當於文官裡的散官。

趙駿用怪異的眼神看著他,這胖模樣還當騎兵,怕是連上馬都喘氣。

不過他也知道這人,宋初名將何繼筠的孫子,還娶了齊王趙元佐的女兒,算是勳貴裡混得不錯的了。

“自然是要淘汰軍中老弱,以及諸多不能打仗之士。”

趙駿回答道:“如今軍中軍紀敗壞,很多人白天出營做買賣,晚上回營睡覺,根本不算是士兵,又領著朝廷的俸祿,怎麼能如此呢?”

“萬萬不可啊陛下!”

又有一人為劉廷翰之子劉讚元站出來,向趙禎拱手道:“陛下,如今西夏和遼國還在環伺,此時裁減軍隊,無異於自斷一臂。”

“好了。”

趙禎擺擺手:“聽知院說完吧。”

“行了。”

趙駿瞥了眼劉讚元道:“你們心裡想什麼我都知道,你們難道覺得朝廷會棄你們於不顧嗎?”

有人連忙問道:“不知道朝廷會如何安置我們?”

“你又是誰?”

“下官散直都頭、右班殿直、成忠郎楚鼎。”

“原來是楚侍中的從孫。”

趙駿知道楚昭輔沒有兒子,趙匡胤就讓他的侄子繼承了他的勳貴名額,便說道:“楚侍中當年說,“吾無汗馬勞,徒以際會得此,吾為國家守爾,後當獻於上。”現在,是該獻於上的時候了。”

楚鼎刹那間臉色慘白。

“哈哈,適才相戲爾。”

趙駿笑著說道。

楚鼎便也隻好訕笑了一聲。

“其實很簡單,朝廷需要把大量無所事事的士兵清理掉,以緩解國庫支出。”

趙駿繼續說道:“不過考慮到那麼多人要吃飯,還有諸位開國元勳後裔,都賴以為生,因而勢必不會虧待了諸位,否則今日也不會邀請諸位來詳談。”

他說著指著曹琮道:“大家最近想來也知道了,馬帥最近幾個月可是發了大財啊,這半年之內,怕是已經入了三四十萬貫了,隻比以前多,不比以前少。而這些門路,便是朝廷為諸位所留。”

眾人看向曹琮,曹琮便站起來說道:“不錯,去年朝廷前往海外的船隊回來,帶了價值七百餘萬貫的金銀珠寶。朝廷組建船隊,許我作價置股,光這一項,曹家賺二十餘萬貫。”

“馬帥其實就是我為大家做的榜樣,這海外貿易雖有些風險,然線路基本都已經穩固安全。可以先往高麗、日本等國往來貿易,待時機成熟,便浩蕩北去,直抵海外。”

趙駿環顧眾人說道:“除此之外,朝廷也會組建商行,諸公也入股其中,到時候朝廷會發布一些工程,由商行包攬,如此那些被淘汰的士兵就能夠通過修橋鋪路、建水利設施、治理河流為生,而諸位也能分到其中利潤。”

“我算過了,往後至少五十年內,朝廷打算大搞基建,也就是修路、造橋、治河等等,每年至少要投入數百萬貫乃至上千萬貫,再加上海貿利潤,以及將來還會讓大家入股鋼鐵廠利潤。”

“林林總總下來,每家隻要出資夠多,分到的利潤也會更多。即便你隻出個十萬、八萬貫,也絕對要比現在躺在軍營裡更好。每年至少二十萬貫以上。”

“這樣一來,朝廷節省了軍費開支,把軍費用於修建道路、治理河流之類。被淘汰的士兵有了活計,諸位包攬朝廷的工程能賺錢,參與朝廷經營的海洋貿易也能賺錢,此謂之一舉多得也,又何必食古不化,繼續躺在軍中呢?”

到了最後,趙駿就微笑著看著眾人。

趙禎也是如此。

他們覺得,這一把應該萬無一失了。

不僅照顧到了這些勳貴們的利益,還照顧到了底層士兵們的利益。

絕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不能說是從者雲集吧,那也至少得是共襄盛舉,大家紛紛響應才是。

然而趙駿一番慷慨激揚的話說完之後,場內近乎鴉雀無聲,大部分人都隻是愣愣地看著他,沒有人作聲,也沒有任何人起頭答應。

就連曹琮都頗為尷尬地坐在那裡,低頭不語。

幾秒鐘後,察覺到氣氛似乎有些不對勁的趙駿臉色微變,環顧四周,淡淡地問道:“怎麼?難道諸位對朝廷的安置不滿嗎?難道諸位還嫌棄朝廷對你們不夠好嗎?”

這語氣,已經有些重了。

因在西夏戰爭中立了功勳,被升為殿前公事兼引進使、中衛大夫的石元孫硬著頭皮站出來道:“知院,此事,還請緩緩。”

刹那間,趙駿的臉色已是極為難看,朝廷給出了如此優待,他們居然說緩緩?

什麼意思?

把朝廷的政策當兒戲嗎?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