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失職獷悍之徒,悉收籍之。”
宋綬說道。
雖然逃兵多,可罪犯和失地農民也多,所以宋仁宗時期這些人全都被投入軍隊裡,比如狄青就是因打架鬥毆被收入軍隊的罪犯。
“所以這一邊逃,一邊登記造冊,加上之前的士兵會老死、戰死,又有監管不力等因素,造成了空額嚴重。”
趙駿皺眉道:“難怪宋徽宗時期名將李綱說:闕額三分之一,失於招填。這要是算起來,那TM都不用裁軍了,估計全國軍隊具體總人數,大概也就八九十萬,這TM的吃空餉得吃了三四十萬人啊。”
原本以為吃空餉吃個十幾二十萬左右差不多了,哪知道將門勳貴純純的擱那把朝廷做寶搞。欺上瞞下,吃著大量空餉,喝著那麼多兵血,估計也是想繼續這樣薅朝廷羊毛下去。
畢竟去外麵做生意肯定是有風險的,而且朝廷還要他們出資入股,要是國家包出去的項目沒做好得挨罰。海貿上,萬一海上遇到風浪,那投資不是打了水漂?
估摸著他們也是希望每年能分到錢最好,甚至乾脆就最好多拿多占,誰會希望這到手的營生就這樣送出去?
趙駿顯然還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單純以為將門勳貴們就是太貪了。
但他又不好說什麼。
還是那句話,趙匡胤做的孽,他來背。
“大孫,有什麼主意嗎?”
趙禎問道。
“能有什麼主意?先查清楚空額情況吧。”
趙駿苦笑道:“太祖埋的雷,咱們祖孫來踩,有什麼辦法呢?”
“你打算怎麼做?”
範仲淹問道。
“先把目前在軍隊任職的將門子弟全都調回來,然後把他們牽扯的相關人員,主要將領也調走,派朝廷的禦史和官員去入駐各營慢慢清查人口吧。”
趙駿看向他道:“這事還得麻煩你了老範,伱在軍隊裡有威望,這事你能推行得下去。”
“嗯。”
範仲淹點點頭。
“除了這些以外.”
趙駿忽然看向呂夷簡、王曾他們,思索道:“軍隊的體製也要變一變了。”
趙禎睜大了眼睛道:“大孫,軍製要改嗎?”
“嗯。”
趙駿笑道:“對老哥你有利,而且文官們也會幫忙。”
“哦?”
趙禎連忙說道:“快說說。”
呂夷簡王曾他們聽到文官也會支持,一時納悶,想看看趙駿說出點什麼花樣。
趙駿就說道:“軍隊之所以容易出現軍閥,就是因為管理、訓練、戍守、升補、賞罰等政令皆出自於將領,宋朝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因此成立了三衙,讓將領遠離軍隊,防止出現軍閥誕生。”
“但這顯然有些矯枉過正了,如果將領都不參與日常的訓練、軍紀管理,隻會造成軍紀愈發敗壞,訓練不力。敵人來時,帶著這樣一群士兵打仗,必敗無疑。”
他繼續說道:“所以我們可以改變一下,將領參與日常管理、訓練。而發餉、升補、賞罰則由其它部門完成,比如兵部。”
“現在兵部的職權還是沒有做好,軍隊調任上有樞密院,軍隊的其餘活動則是三衙在管,兵部除了看看倉庫、管理點兵籍以外,就沒什麼彆的作用了,乾脆來一招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
眾人互相對視,都是老狐狸了,自然知道他什麼意思。
“你打算權歸兵部?”
有人驚訝道。
“嗯。”
趙駿沉聲道:“讓三衙徹底成為擺設,這樣樞密院和兵部製衡,兵權雖然會交到將領手裡,可後勤、發兵、統帥、賞罰等等都在皇帝和文官手裡,以此達成宋朝特有的文官鉗製武將的傳統。”
“除此之外,還要成立憲兵,這支部隊隻屬於政製院以及皇帝,憲兵與部隊共同駐紮,但卻又獨立。長官與本部士兵長官同級,相互鉗製,相互監督。”
“以後士兵的紀律、士兵的訓練、賞罰、升補都由憲兵記錄,統一報告給上級,不再歸三衙所轄。”
“如此一來,就徹底把三衙架空,逼著他們求我們!”
說到最後,趙駿已是鏗鏘有力地說道:“我不是打壓軍隊,而是步步改革軍製。現代軍隊也是如此,多重監督,多重管轄,就是防止軍隊嘩變。特彆是火器時代,一旦火器泛濫,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所以製度變化也要時刻跟進。”
“唔”
趙禎想了想,這好像對自己確實沒什麼影響。
兵權還是在他手上。
隻是把三衙的職權轉移給了兵部,而且還多了一支直屬憲兵部隊,反正他跟那些將門勳貴也沒什麼感情,又何必要拒絕呢?
呂夷簡他們當然也不會反對,文官鉗製武將是大宋的傳統藝能,這事傳出去,以文官集團那不斷打壓王德用、狄青、嶽飛等冒頭將領的尿性,估計得樂瘋了。
所以眾人互相對視,都覺得沒什麼問題。
“既然如此,就這樣。”
趙駿定下了章程。
當下眾人又商量了一下其中的細節,然後又說了一些彆的國家大事。
等傍晚接近天黑的時候散會。
趙駿和範仲淹兩個人從屋子裡走了出來,沿著宮道一路往宮外的方向去。
“這事我總感覺沒那麼簡單。”
範仲淹邊走邊說道:“如果隻是吃空額的事情,既然是太祖允許的,朝廷也不能怪罪到他們頭上,他們又何必拒絕?怕是裡麵還有彆的事?”
“往最壞的方向想吧,估計什麼破事都有,什麼倒賣軍械,粗製濫造,乃至在軍隊中耀武揚威之類。”
趙駿抬起頭看向天空,沉聲道:“挑選好人,查查他們吧。”
一查到底。
他倒是要看看,將門勳貴們在搞什麼名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