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他們以為朝廷是講道理的(2 / 2)

“以前還算好,打點一下他們的頭目就行,下麵的那些稅吏在我麵前什麼都不算。可現在?打點他們頭目,他們眨眼間就能舉報到縣衙乃至州衙去。”

“是啊,如今就不是一家在盯著我們,要想打點的話,縣衙、縣稅局、皇城司、禦史台乃至州府,一番打點下來,還不如納稅呢。”

眾人都耷拉著腦袋歎息著。

以前他們納稅就隻歸縣衙管,所以上隻要和縣衙的幾個官員打好交情,縣令、主簿、縣尉,下麵就打發點錢給那些負責收稅的吏員就行,成本並不大。

現在呢?

稅務雖然已經從縣衙裡撥出去,如今歸地稅局和國稅局管,但納稅也是縣衙的一項政績,如果有偷稅漏稅行為,縣衙也會盯著。

同時皇城司和禦史台還監視著地方的諸多部門,一旦任何一個稅務部門成員發現上司幫人隱瞞稅收,告到皇城司和禦史台去,那是一告一個準。

歸根到底,現在地方吏員是有工資的,地方財政收入很大程度影響他們的工資收入。並且像這種檢舉揭發有功,記錄在案的話,是允許被推薦成為吏舉人的。

成為吏舉人雖然也沒什麼特權,但這就像讀書人鄉試中舉成為舉人一樣,有資格參加吏考,一旦考過了吏考,就相當於進士出身,正式成為官員。

因此天下吏員那是做夢都想被推薦成為吏舉人,不僅工作努力上進,發現身邊有貪腐也會馬上檢舉揭發,很大程度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算想行賄都難。

“諸位。”

潘識忽然對眾人說道:“現在朝廷隻給我們兩條路,一條是把土地賣給官府,我們自己當個富家翁,但坐吃山空,沒有田土,已經哪還有進項?”

“倒是還可以去做生意,我有個同年,曾一起參加甲戌科科舉,雖然都沒有中,但交情還是頗深。”

有人說道:“他幾次不第之後,安心在家中經營商業,如今在揚州已經有十多家鋪子,身家數十萬貫,過得不比我們差。”

“嗬嗬。”

王瑋冷笑道:“商賈終究是賤業,何況經商有多險諸位也知道,稍有不慎,就是傾家蕩產。”

“可朝廷現在還是在推廣商業,扶持工商,頗有不少優惠朝政。”

“那又如何?大家想想,咱們手中有田土,隻要有人耕作,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又何必去操持賤業呢?”

“這倒也是。”

“的確如此,換了我,我也不想冒著風險去經商。”

“劉兄若是想去經商,儘管去便是,反正我是不會去的,你們說呢?”

“不錯,當商人朝不保夕,哪有像咱們這樣自在?”

“額那當我沒說。”

那個提出可以去經商的地主被群起而攻,自是啞口無言。

歸根到底,大宋雖然取締了賤籍和奴籍,但階級還在,士農工商,商人地位最低。

特彆是自古以來都重農抑商,他們地主階級主要從事農業,自然歧視商業。

何況正所謂錢難掙,屎難吃。

經商要冒風險很大,遇到行情不好,賠得傾家蕩產也是時有的事情。

而他們這些地主就不一樣,雖然也有天災,但隻要土地這個根本還在,那就是旱澇保收,無非是多賺點和少賺點的事情。

“但現在朝廷第二條路就是讓我們去當商人,說是允許我們去投資什麼鋼鐵廠、水泥廠。”

潘識雙手一攤說道:“這不是可笑嗎?”

“反正兩條路我都不想選,大家不如拿個章程出來,想想辦法。”

有人說道。

“依我之見,也不是沒有法子。”

龔旭看了眼潘識、王瑋、張若海三人,這是四人早就商量好的計劃。

“哦?”

其餘家主都看了過來,有人忙道:“龔兄,若有對策,不如早上。”

“我以為,這件事情延續到現在,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我們的要求並未得到官府和朝廷的重視。”

龔旭沉聲說道:“之前我們也去抗議,可結果呢?他們不聞不問,甚至派人驅趕、抓捕,以至於我們也不得不偃旗息鼓。”

“但當時我們的力量並不強大,很多豪族大姓並未連接在一起,讓官府小覷了我們的力量。”

他環顧四周,繼續說道:“如今那攤丁入畝已經在整個江浙推廣,且官府還想儘辦法奪走我們的佃戶、地客。再這樣下去,我們就徹底隻剩下一片荒田。我相信,我們能看到,江浙那麼多豪族大姓不會沒有察覺。”

“龔兄的意思是?”

有人詫異道:“聯合諸多豪族大姓,一起向官府朝廷施壓?”

“正是。”

龔旭點點頭:“隻有讓朝廷看到我們有多少人,看到我們的力量,才會真正考慮到攤丁入畝對我們的危害有多大。”

“這”

有人遲疑道:“萬一朝廷給我們按一個造反的罪名可如何是好?”

“無妨。”

張若海笑道:“一者法不責眾,二者我們並未起兵,隻是去杭州府城抗議示威。朝廷也要講點道理嘛,不然天下人豈不人人自危?”

“不錯,也確實該如此,若是僅僅我們站在街頭抗議,他們就隨便抓人,那法理何在?公理何在?”

“我就不信江浙豪族大姓成千上萬,而且還有江淮那麼多人,他們就真會趕儘殺絕。我也讚成龔兄的意見,現在咱們就四處聯絡人手?”

“諸位不用慌,我其實就已經聯絡了不少人,大家各自回去,下個月帶上家中佃戶,前往杭州集合,屆時鬨個天翻地覆。”

“好,有龔兄主持公道,那就再好不過了。”

眾人紛紛讚同。

一來他們其實也抗議過,但朝廷並沒有拿他們怎麼樣,讓他們覺得朝廷還是講道理的。

二來有人牽頭,萬一朝廷翻臉,大不了就把牽頭的人推出去嘛。

反正死道友不死貧道。

何況江浙地主成千上萬,難道朝廷真要把那麼多人殺光嗎?

不現實。

當下眾人也不再猶豫。

聽從了龔識的話,連連應承,決定回去召集人手,前往杭州府城鬨一次大的。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