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王佐之才(1 / 2)

豫州,潁川郡。

潁川郡乃是豫州的治所,土地肥沃,水流充沛,人口密集,下轄縣城十七座,分彆為陽翟、陽城、輪氏、郟縣、父城、潁陽、襄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臨潁、潁陰、許縣、新汲、鄢陵、長社。

擁有百姓八十萬人,其中僅許昌城就擁有十幾萬居民。乃是天下屈指可數的大郡。

潁川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正史記載,中華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就曾經把都城定在潁川郡境內,當時的名字叫做陽翟。

而且潁川人傑地靈,能者輩出,大禹、夏啟等夏朝的開國皇帝就是土生土長的穎川人,其他赫赫有名的曆史人物迭出不窮,三國之前的重量級人物就有韓非、呂不韋、張良、晁錯,三國之後有吳道子、褚遂良等文豪,而三國本土的潁川曆史人物更是如同過江之鯽,不勝枚舉。

要問三國時期哪個郡出的名人最多,潁川不敢說最多,但卻絕對是之一,郭嘉、荀彧、荀攸等人都是曹魏的中流砥柱,而徐庶、鐘繇、鐘會、陳群、陳泰等人也都是一時翹楚,或者長於內政,或者強於用兵,更是讓潁川這個名字在三國曆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潁陰縣外,四匹馬駐立在城門之前。

為首那人,年紀不過十五六歲,長得眉清目朗,麵目弘毅,身上穿著一襲白色長衫,左右腰間各佩著一把寶劍,隱隱之中還有一股淩人之上的卓越氣質。

而在這白衣公子左手邊的是一名英俊青年,生的麵目俊朗,英氣勃發,一臉英雄氣概。為首者年約二十上下,身高八尺五寸,生的身材頎長,雙臂賽猿。

白衣公子右手邊的是兩名男子,靠近白衣公子的那人一身灰色錦緞,手上則拿著一柄黑色羽扇,身材瘦弱,麵色和善,看起來應該是個讀書人。

而在這書生邊上的那人卻和這書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隻見此人身高九尺有餘,金麵長須,虎目濃眉,神情嚴肅,不苟言笑,看起來威風凜凜。

劉禦自慶功宴席結束後,便和盧植說道“盧師,孤聽聞潁川人才如過江之鯽,所以孤想去尋找名士出來助大漢蕩平黃巾逆賊,所以這裡就交給您了。”

“那殿下在路上要小心謹慎,您乃大漢王子,黃巾逆賊肯定會尋找你的下落來威脅陛下的。”盧植叮囑道。

“不勞盧師囑咐,孤的將領就由盧師率領了,到時候孤就直接回虎牢關了。”劉禦說完後恭手向盧植告辭。

次日,劉禦帶著文宇、劉伯溫、薑鬆、史克和三百人向著潁川潁陰方向而去。

不出兩日就趕到潁陰縣城,劉禦找了一個向導,在他的帶領下,很快來到荀彧居住的地方,劉禦打賞了向導一塊碎金子,拱手答謝。

在這皇權至上的封建年代,每個富庶的地方都會有大小不一的士族存在。而在潁川,最出名的士族自然首推荀氏家族。

要說起荀氏一族的輝煌,至少要向前追溯五百年直到戰國時代,中原地區的荀家出了一個著名的儒學大家,名字叫做荀況,他也是後來潁川荀氏家族的先祖。

荀況出生於戰國時期的趙國,自幼研習儒家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就,將儒學發揚光大,成為了繼孔子、孟子之後的又一儒學大師。而這荀況也就是後人嘴裡稱呼的“荀子”。

論名氣,荀子不及孔、孟兩大賢聖,但說起他的兩位高徒,絕對是如雷貫耳一般的存在。一個便是法家始祖韓非子,另一個是輔佐秦皇嬴政掃平六國,官拜丞相的李斯。也許有人不知道荀子之名,但不知道韓非與李斯大名的卻絕對是鳳毛麟角一般的存在。

及至後來,東漢順帝年間,也就是距今八十年前,荀家又出了一個德才兼備,名揚天下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荀淑。

荀淑做的官不算大,最高時官拜郎中,後來又做了地方的國相。但荀淑培養出來的八個兒子,卻個個都是人傑,皆是德才兼備,品行俱優的賢良,被世人稱之為“荀士八龍”。

荀氏八龍之中官職做的最高的是老六荀爽,曾經官拜司空,在東漢時期,司空已經是三公之一,整個大漢朝廷舉足輕重的人物。荀爽的其他兄弟也有出仕在地方擔任郡守、國相的,也有隱居修學問道的,俱都為世人稱頌仰慕。

而劉辯拍腿稱讚的王佐之才便是荀氏家族年輕一代的佼佼者,荀氏八龍老二荀緄的第五個兒子荀彧,被世人稱之為“王佐之才”。後來也成為了曹魏的內政領袖,蕭何一般的人物,官拜侍中、錄尚書事、持節總督曹魏百官,甚至可以稱之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毫不誇張。

到了晚年,曹操權力日漸膨脹,先自稱魏公,後來又接受幕僚建議,進爵稱魏王。忠於漢室的荀彧對此堅決反對,儘管此時的他已經與曹操親密無間的合作了二十多年,但作為世代蒙受朝廷隆恩的荀氏傳人,荀彧仍然堅定的維護著大漢朝苟延殘喘的正統地位。

但政治是殘酷無情的,哪怕之前再親密無間,情同手足,但反對自己的霸業卻是曹操不能容忍的。因此賞賜荀彧空盒一個,命他進食。荀彧自知曹操稱王之意已決,對自己已經不能容忍,便服毒自儘,用生命為大漢王朝畫上了最後的句荀彧既死,曹操追念其功,對外謊稱荀彧病死,追封萬歲亭候,以三公之禮厚葬。到了魏元帝曹奐時期,念及荀彧治國之功,將其追贈為太尉。

薑鬆翻身下馬,快步走到台階上,舉手敲門。

不多時從門內走出一名家人詢問道“你們是何人?為何敲門?”

“在下荊州劉禦,特來拜訪荀文若先生。”劉禦說話時把名帖遞了上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