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一群蜂窩煤(1 / 2)

“這兒原來就是一片大菜地啊,我記得很清楚。”

陸啟明站在街道邊,給李懷德等人示意道:“當初建的時候我們還來勘查現場來著,記憶猶新。”

“五一年,應該是五一年。”

他背著手點點頭,確定地說道:“那個時候這裡有三條車馬道,就是為了給城裡運輸蔬菜的。”

“那個時候窮啊,沒有錢。”

陸啟明笑著說道:“奉城市掏了好大的勁才拿出了1200萬元,就要建這個工人村。”

“五一年開始籌備、規劃和建設,五二年開始安排入住,五七年全部竣工,六年,整整六年。”

“是吧,於涵,我記得是五年。”

“是這樣的,陸副主任。”

於涵站在一側,笑著介紹道:“我還記得您帶著機關隊伍來工地上義務勞動呢。”

“哈哈哈——”

陸啟明笑著擺了擺手,道:“以前還行,現在讓我乾我也乾不動了。”

“都是三層樓啊?”

李學武站在街道上,仔細觀察了一下,這裡進出的人很多,即便現在是上班的時間。

樓間距也很大,完全是後世小區不敢想的。

工人村房屋建築風格基本一致,就是毛子風,畢竟是上個十年的建築群了。

紅磚紅瓦,各種生活設施遍布住宅區內,錯落有致。

一路上走走停停,看了電影院、糧站、郵局、學校等等建築設施。

“都是三層,房屋比較高,不頂腦袋。”

於涵介紹道:“不過房屋內麵積不是很大,是按照工人宿舍標準來規劃和建設的。”

“現在建成的工人村總體占地麵積73萬平方米,建築麵積40萬平方米,共有5個建築群。”

他對數據還是比較熟悉的,接著陸啟明的話,給紅星廠一行人做了詳細的介紹。

李懷德一直都在聽著,看著,並沒有發表什麼意見。

倒是李學武,跟於涵走在李懷德和陸啟明兩人的側麵,聊的多一些。

“當初是根據***‘在提高生產的基礎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才搞起來的工人村。”

陸啟明漫步在街頭,看著來往的行人,笑著說道:“剛開始是市裡拿錢建宿舍,後來其他企業也在這附近建職工宿舍。”

“嗯,職工集中生活和管理是有優勢的。”

李懷德點點頭,看了宿舍樓一眼,問道:“市裡投建的工人村有多少間宿舍?”

“建成那一年的數據是兩萬出頭。”

於涵介紹道:“第一年就分配了三千間宿舍,這個建設速度還是很快的。”

“那個時候的工程建築畢竟比不得現在。”

李學武站在一旁肯定地說道:“尤其是工程機械的應用程度,限製了工程進度。”

“確實是這樣的”陸啟明抬起頭看了看遠處的建築,笑著說道:“那個時候還是肩挑手扛呢。”

“要不怎麼說是磚瓦結構呢。”

李學武走到宿舍樓下,看了看地基和牆壁,完全是磚瓦房的建築結構特點。

這不是後世的板樓,實打實的紅磚和水泥,真正的實心工程。

“你們呢?”陸啟明看向李學武問道:“聽說你們廠也在籌備建設工人村?”

“嗯,是這樣的,不過占地沒有這麼大。”

李學武笑著介紹道:“我們規劃的宿舍樓是六層,且樓間距要仔細一些。”

“包括居民區花園和配套設施,還要更細致化。”

“畢竟是京城嘛,我們是比不上的。”

陸啟明笑著說道:“就算我們想搞綠化,搞園區,可種樹種草,一年景,到冬天基本就凍死了。”

“再有就是資金有限,這裡的生活環境你們也看到了。”

他跺了跺腳,道:“這馬路牙子以上的地磚還是三年前鋪設的呢,一步到位不可能的。”

“我們的資金狀況也不是很富裕啊。”

李懷德示意了前麵的樓門口,問道:“方便進去看看嗎?”

“當然,我來安排一下。”

於涵應了一聲,回頭給秘書說了幾句,有工作人員提前進了樓道。

“搞這麼大的工程,尤其是容納2萬戶職工居住,困難還是很大的。”

陸啟明介紹道:“當初規劃圖紙拿出來的時候,我們也都看見了,說實話,嚇了一跳。”

“35個托兒所、2個幼稚園、10所小學、1所初中。”

他顛了顛手,道:“光是教育基礎,就投進了不知道多少。”

“這個還是必須的,教育投入多少都值得。”

——

李懷德見於涵站在門口示意,便率先走了過去。

陸啟明請了李學武一起,就他們幾個人進了樓道。

外麵看大樓很寬敞,樓道走廊倒是也不窄。

秘書已經協調好了一戶工人家庭,住戶門敞開著。

“不好意思,打擾了。”

李懷德在於涵的邀請下進了屋,先是給女主人客氣了一句。

女主人穿著一身格子襟衫,懷裡抱著個不到一歲大的孩子。

應該是有秘書提前跟對方講清楚了,知道這是來了領導調研,顯得很是拘謹。

李學武隨著陸啟明一起進了屋,四處看了看。

居住的痕跡很是明顯,牆壁刷的白灰,已經變得斑駁了。

一進門的屋角處有個火爐子,從牆壁到屋頂,熏得黑漆漆的。

左邊是廚房,徑直往裡走才是二十平米的堂屋。

沒有後世客廳、臥室和餐廳的設計概念,就是普通的宿舍。

臥室兼著客廳和餐廳的作用,沒有炕,有鋪頭床,牆角有紅木櫃子,牆上還掛著相框。

相框裡的照片不都是這一家人的,還有***的,看來是很崇拜的。

相框下麵是張座櫃,櫃子上擺著精致的茶杯和暖瓶,一台收音機用白沙布遮蓋著頂部。

茶杯都是帶托碟的,不過隻有一對,顯然是結婚時置辦的。

“您做,我給您倒水。”

女主人抱著孩子,不知道該怎麼招待他們了。

這工人村建成後,確實是有不少領導來看的。

但是,沒來過他們家,都是去的先進工人家庭,或者有組織關係的家庭。

這還是頭一次見著有領導來這邊樓群的。

她也是聽說了,來的是省裡的,客人是京城的,說是要看看房子,看看生活。

“謝謝,彆忙活了,我們就是看看。”

李懷德笑著擺了擺手,道:“打擾您已經很不好意思了。”

他觀察著房屋的環境,心裡暗暗思考著,與李學武拿給他看的,紅星廠的住宅規劃圖紙。

還是有本質區彆的,至少從李學武給出的圖紙上來看,是要比這裡實際看到的規整許多。

無論是功能區域設計,還是房屋麵積規劃。

他們看了一圈後,由著女主人的邀請坐在了椅子上。

李學武笑著逗了逗那個瞪著大眼睛好奇地看著他們的孩子。

沒想到小孩子不認生,張開手就奔著他,想要他抱。

“哈哈哈——”

於涵笑著打趣道:“看來還是李副主任麵善有孩子緣啊。”

“這麼說的話,孩子是不怕我的。”

李學武笑著抱起孩子逗了逗,並沒有太過分,孩子的母親很緊張,怕他年輕摔了孩子。

李懷德笑著介紹道:“李副主任家也有個小孩子,三個多月了吧。”

“是,剛到三個月。”

李學武顛了顛孩子,問道:“這孩子可真胖,怕不是得有十六七斤了。”

“看來咱們奉城的工人水平高啊。”

李懷德看過這家庭的布置了,雖然家用電器隻有寥寥幾件,但在工人家庭裡,算是不錯的。

於涵介紹道:“畢竟占著重工業的基礎,工人的收入水平是很穩定的。”

“這樓裡的配套設施齊全嗎?”

李懷德看向女主人,問道:“水、電、煤氣、電話、垃圾處理等等。”

“這個……”

女主人被李懷德問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有些遲疑地看向了於涵。

陸啟明倒是很爽快,擺手示意道:“沒關係的,有什麼說什麼,直接說就行。”

“哦哦,我也不知道該咋說。”

女主人猶豫著說道:“水是自來水,吃的是水塔的,有供應時間段。”

“電還是能保證的,一個月停電的次數不是太多,少有的幾次吧。”

“煤氣我們是有的,能在樓下換,我們家有的時候會用煤氣燒火做飯。”

“不過煤氣做的飯不香,隻是著急了才用。”

“剩下的話,電話我不知道,垃圾都是每天早晨樓下統一收,有垃圾箱。”

她回答後,有些謹慎地看了看於涵,剛剛就是這位領導跟她接觸的,也不知道自己說錯話沒有。

“電話主要是以明線為主,能通到傳達室一級。”

於涵主動補充道:“水按時段供應是為了確保節約用水,且防止居民忘記關水龍頭。”

“電這個沒辦法,統一調度,給就有,不給就沒有”

他無奈地說道:“我從電力那邊了解到的情況是,白天保工業,晚上保生活,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至於說煤氣嘛,我們家也是這種情況。”

於涵抱著胳膊,道:“我媳婦兒有的時候也說煤氣炒菜不香,還是柴火鍋好一些。”

“我們是想實現煤氣管道鋪裝進戶的。”

李懷德示意了李學武這邊,道:“李副主任,咱們廠當時的設計有這一項,對吧?”

“有,所有宿舍樓全覆蓋。”

李學武介紹道:“包括煤氣、電力、電話、暖氣、自來水,在設計之初就備好管道了。”

“我們廠準備獨立運營電力、電話、暖氣和自來水,所以這一部分李主任比較關注。”

“我們廠占了一個便利。”

李懷德接著李學武的話往下說:“暖氣可以連接廠裡的鍋爐,不用居民自己燒爐子。”

他指了指門口的火爐子說道:“按照消防條件來說,我們廠準備控製一下火災的危險。”

“這是有必要的,如果有控製條件的話。”

陸啟明認真地說道:“我們其實也想控製一下的,但沒有那個基礎。”

“嗯,我們畢竟後知後覺嘛。”

李懷德笑著說道:“有大把的經驗可供學習。”

“應該說是互相學習。”

陸啟明笑著隨李懷德一起站起身,同那位女主人握了握手,道了謝。

李學武則是逗了逗那孩子,問他跟叔叔走行不行。

小孩子不會說話,但在李學武的懷裡很乖,今天家裡來了很多人,他在看熱鬨呢。

將孩子還給了女主人,李學武也同她握了握手,道了謝意。

女主人連聲客氣著,送了他們出門。

再看見門口站著的一群白襯衫,她還驚訝來著。

這些人的穿著是跟剛剛屋裡來的兩個京城領導一樣的。

這兩人給她的印象是客氣、禮貌、有文化。

客氣、禮貌能看得出來,感受的出來,有文化是怎麼看出來的?

很簡單,他們說的話,她能聽得懂。

她愛人給她說過,有文化的領導,尤其是有能力的領導,講話都很容易聽懂。

那些個故弄玄虛,咬文嚼字的才是假把式。

她也是工人,隻是在休產假。

見識一定是有的,但看這京城來的領導到底想乾啥是不知道的。

難道就為了給工廠蓋宿舍,特意從京城跑到東北來學習?

——

從宿舍區出來後,紅星廠一行人在陸啟明的陪同下又看了學校和管理處。

一上午的時間很緊湊,他們看的又不是一個地方,所以時間過的很快。

看得出來,陸啟明對紅星廠很上心,中午也陪著他們一起用餐來著。

下午是陸啟明主持召開的工業座談會。

一些奉城的重工業企業,以及遼東其他地市的工業企業代表也有來參會。

但大企業沒有,陸啟明也用不著幫他們牽線搭橋。

李學武通過觀察座談會上的代表發言就能看得出來,陸啟明是想給遼東工業帶進來一條鯰魚的。

可能通過鋼城工業有了紅星廠的投資而變得繁榮後,他便想到了擴大這種影響力。

如果有紅星廠帶頭,從關外引入更多的先進管理和訂單需求,那對遼東工業是個很好的助力。

當然,遼東工業發展的很好,也很繁榮。

但在大企業,壟斷型企業的背景下,他們發展的自然很好。

可是,很多新成立的企業,或者發展緩慢的小企業,還是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大企業不用帶,不用管,他們自己能搞好生產。

可是小企業不行,稍稍不注意就走偏了,走死胡同去了。

如果能在遼東豎起一個標杆,哪怕是這一次給一機廠保媒不成,退而求其次,把紅星鋼鐵廠的模式宣傳一下。

隻要有了學習的方向,尤其是從紅星廠這種規模的企業開始發展的,完全有學習和複製的可能。

不用說多了,有二十家企業能跟紅星廠學個一招半式的,出來兩個紅星廠這樣的企業他就是賺的。

而且是大賺特賺。

紅星廠千裡迢迢的跑到鋼城來投資建廠,那鋼城本地,或者遼東工業就建不了廠?

說白了,還是資源占有和分配的過程。

紅星廠先在鋼城搞汽車工業,那以後鋼城就不會再有汽車工業了。

甚至影響到鋼城周邊的幾個城市,也不會再有較大的汽車工業了。

人才有富集的趨勢,工業也有富集的趨勢。

紅星廠來鋼城,不就是看重這裡的工業基礎嘛。

座談會上,紅星廠這邊由李學武做了關於工業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經營分析。

這也是陸啟明特彆要求的,想讓這些企業聽聽,工作應該怎麼搞。

在其他代表發言的時候,李學武也是認真地在做著記錄,同時也在會議給出的文件上標注了這些工廠的信息。

看見他如此重視,後麵發言的企業負責人態度端正了許多,也嚴肅了許多。

是在最後,主持會議的陸啟明講到了在他們發言的時候,時不時提問的這位李副主任就是紅星廠負責協調工業和貿易發展的負責人。

他開玩笑地說,如果能搭上李副主任的關係,那以後訂單就像雪片似的飛來了。

這話其實也不算誇張,如果能拿到供應鏈的訂單,可不就是發財了嘛。

——

因為時間的限製,座談會是在下午火車到站前一個半小時結束的。

給了紅星廠一眾人收拾行李的時間,也給了一行人登車,前往火車站的時間。

陸啟明很講究,一直送了他們上站台。

紅星廠的那節公務車廂就隨同列車掛載在了最後。

登車前,李懷德和陸啟明站在站台上有了一段簡短的交談。

“我還是很誠心地邀請紅星廠來奉城參與工業建設。”

陸啟明誠懇地說道:“我更希望紅星廠能給遼東工業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機遇。”

“關於一機廠,能給出的條件我們都可以談,這絕對沒有問題。”

他看著李懷德和李學武兩人說道:“我們的目的就是交學費,學本領,學知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