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對不起,我是警查(2 / 2)

1.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Yin》)

2.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

3.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姐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木蘭辭》)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6.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複恐匆匆說不儘,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秋思》)

7.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穴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hd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自居易《hd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杜牧《歸塚》)

10、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賞析:出自宋朝詩人趙師秀的《約客》,意思是黃梅時節細雨紛紛,家家戶戶籠罩在煙雨之中,青草遍布的池塘處處都有青蛙的鳴叫聲。這兩句詩寫出了時令特Se和地方氣息,對仗工整,從側麵透露出詩人在靜侯友人來訪時的感受。

1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賞析:此句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使至塞上》,大漠之上,烽煙扶搖直上,黃河之畔,落日如輪渾圓。此句深得大漠雄渾、壯闊的神韻,千百年來為人們讚歎不已,這兩句以其高超的藝術境界,成為這首寫景抒情詩的重心,使原本憂鬱失落的詩意,變得雄渾壯美。

【詩中裡的鄉情】

1.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2.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Ma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3.嶺外音書斷,經冬複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文《渡漢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CHAO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7.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8.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1、枝上柳麵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

《蝶戀花·春景》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描寫春景的清新婉麗之作,表現了詞人對春光流逝的歎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為人知的煩惱。上闋寫春光易逝帶來的傷感,沒有拘泥於狀景寫物而融人自身深沉的慨歎。下闋寫得遇佳人卻無緣一晤,自己多情卻遭到無情對待的悲哀。全詞詞意婉轉,詞情動人,於清新中蘊涵哀怨,於婉麗中透出傷情,意境朦朧,韻味無窮。dmzshipin.

2、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早發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把詩人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Ti,運用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凋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ah當塗),後遇赦複官,晚年卜居當塗。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Ti,運用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凋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讚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右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右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初冬夜飲(唐·杜牧)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乾。

賞析:“淮陽多病”是個典故,西漢汲暗因剛直敢言,屢次切諫,數被外放。在出任東海太守時,雖臥病不視事,而能大治。後又拜為淮陽太守,他流著淚對漢武帝說:“今病,力不能任郡事”,要求留在京師,但遭拒絕。人以汲暗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於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偶求歡”的“歡”,指代酒,暗點詩題“飲”字,表明詩人愁思鬱積,隻好借酒澆愁。第二句進一步抒寫作客他鄉的失意情懷。客袖已見鄉思之切,侵霜更增遷徙之苦。詩人罷酒輟飲,憑欄而立,但見朔風陣陣,暮雪紛紛,那階下積雪象是堆簇著的潔白的梨花。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時又不知將身在何處。“明年誰此憑欄杆?”這一反問,凝聚著詩人流轉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壯誌難酬的隱痛,是很能令人深思。

早冬(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妻妻草,日暖初乾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閒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賞析:這首詩是作者長慶三年在杭州時寫的。江南的十月天氣很好,冬天的景Se像春天一樣可愛。寒霜未凍死小草,太陽曬乾了大地。老柘樹雖然葉子黃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樣。寒櫻不依時序,開出枝枝白花。這個時候的我隻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閒,不知不覺走入酒家。寫出來江南初冬的暖意,十分讓人神往。

初冬早起寄夢得(唐·白居易)

起戴烏紗帽,行披白布裘。爐溫先暖酒,手冷未梳頭。

早起煙霜白,初寒鳥雀愁。詩成遣誰和,還是寄蘇州。

賞析:初冬時候天氣又更冷了一些,寄詩給遠方的朋友,互相慰藉是一件溫暖的事情。白居易初冬早起,穿著白Se衣服,爐溫手冷,屋外的煙霜和鳥雀所構成的寥落圖景也容易使人生出幾分哀愁。這時候寫首詩寄給朋友,也許是會得到些許慰藉吧。

酬樂天初冬早寒見寄(唐·劉禹錫)

乍起衣猶冷,微Yin帽半欹。霜凝南屋瓦,雞唱後園枝。

洛水碧雲曉,吳宮黃葉時。兩傳千裡意,書劄不如詩。

賞析:收到白居易的詩,劉禹錫也回贈了一首給他。時間還早,雞鳴時分,看到白霜落滿了南屋的屋頂,碧雲黃葉二句,與杜甫“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雖然不在同一個地方,卻都能麵對著這碧雲黃葉。此時與其給你寫信,也不如用寫詩來表達對你的思念更為恰當。

初冬(唐·杜甫)

垂老戎衣窄,歸休寒Se深。漁舟上急水,獵火著高林。

日有習池醉,愁來梁甫Yin。乾戈未偃息,出處遂何心。

賞析:作者以初冬時節的景Se寫起,天涼衣薄,水上漁舟歸來,林間獵火起伏。習池又叫習家池,是晉朝山簡經常遊玩的地方,後多借指園池名勝。作者天天流連於山水之間,但心中卻仍有救世濟時的心願。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曾作《梁父Yin》,後來遇到明主,實現了自己的抱負。那自己在這戰火頻繁的時代,是否也應該像諸葛亮那樣,努力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初冬即事宋·周端臣

初冬天氣暖,小似立春時。萬樹無多葉,千花試一枝。

天紅霜有信,星暈雨先期。怕見梅花發,愁懷未辨詩。

賞析:中國民俗裡有“十月小陽春”的說法,指的是立冬至小雪節令這段時間,一些果樹會開二次花,呈現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氣。這首詩就是寫在這樣一段時間裡。“萬樹無多葉,千花試一枝”寫出初冬時候天氣回暖,彷佛有春景一般,然而樹葉都已凋落,兩相對比,景象奇特。看天氣也彷佛會有霜、有雨。冬天踏雪尋梅是文人慣有的雅趣,而作者卻怕自己到時候寫不出美好的詩句而發愁。末句一反前人催雪盼梅的意思,彆出心裁,用詩人的真實心理活動給整首詩增添了一分活生生的生命Se彩。

次孟堅初冬晴和見梨桃二花作(宋·鄭俠)

十月南天尚暑襟,幽花何怪動清Yin。

半扉素芯呈修徑,幾朵夭紅出茂林。

地借小春回暖氣,日勻疏影轉輕Yin。

惟應幕府多才俊,不負行台醉賞心。

賞析:這首詩詳細的描述了初冬時節“十月小陽春”帶來的花開景象,雖然已經到了農曆十月,但是南方天氣還未變冷,加上“十月小陽春”的天氣現象,梨花桃花竟然都紛紛盛開,和春時毫無二致。諸位詩人才俊都當作詩一首,才不辜負如此美好的景象呀!

初冬小園寓目宋·張未

獨樹翹寒Se,閒雲澹落暉。

新霜黃菊重,久雨翠梧稀。

暝雀鳴還啄,高烏定更飛。

敝貂猶故在,卒歲免無衣。

賞析:這首詩寫了初冬時候的園中景Se,天高雲澹,園中的樹木也顯得分外蕭疏。菊花還未開殘,在霜雪之後也染上了一分霜Se。梧桐也未落儘,經過雨打風吹也幾近凋殘。群鳥未全歸巢,但也沒有了之前的活力。還好留有舊時的衣服,不至於在這寒冷的季節沒有衣服穿。

漁家傲(宋·Ma開)

極目丹楓迎霽曉。山明水淨新霜早。燕去鴻歸無事了。天渺渺。風吹平野低寒草。

漸過初冬時節好。尋梅踏雪城南道。追憶舊遊人已老。歡更少。孤懷擬共誰傾倒。

賞析:上片描寫了冬初的山水景Se,山明水靜,蒼天遼闊,燕去鴻歸。下片點出時節,是剛剛初冬時候尋梅踏雪的情致。然而景Se依舊,斯人漸老。想到此處心中更加惆悵,此時想舉杯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