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人微笑道:“明誠兄十年磨一劍,如今被聖上起複,調入南書房行走,正是大顯身手,一展抱負的時候,又何來此等感慨呢?”
那位明誠兄的眼底閃過一絲熱切,淡笑道:“今日隻喝酒聚舊,不談政事。”
二人對飲一杯,那明誠兄目光透過二樓的護欄,望向席中的賈環,頗有點意外地道:“獻之兄,我原以此次府試案首不是疊翠書院的柳毅,就是你們東林書院的顧立本了,沒想到竟是這位奪得頭籌,倒是出人意料。”
那獻之兄點頭道:“確實挺突然的,據聞此子乃工部員外郎賈政的庶子,此前名不見經傳,沒想到竟連取縣試和府試案首,真是後生可畏,實乃我朝難得的神童,可惜卻出自賈家,要不然爭取過來培養一下,日後未必不是宰輔之才。”
那明誠兄淡笑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獻之兄倒也無需惋惜,且看幾年後如何。”
那獻之兄也笑了笑便轉移了話題。
……
再說樓下大堂,蔣功勝又舞了一陣子,估計是累了,終於回到座位上坐好,大家總算不用提防他身上甩出來的水滴了。
這時又陸續有不少食客進來吃飯,大堂中越來越熱鬨,而賈環這一桌的菜肴也上完了,大家一邊聽著窗外沙沙的雨聲,一邊縱論古今,針貶時弊,倒也各得其樂。
大晉立國八十多年,正值鼎盛時期,政治還是比較開明的,並不禁止民間談論政事,所以書生們平時都喜歡聚在一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各大書院堂而皇之地開壇講學,甚至出書,批駁朝廷政策的得失。
譬如東林書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在民間頗具影響力,其山長顧獻之亦名氣甚大,與朝中不少自號清流的文臣均有交往。
這時,隻聽隔壁桌有一名書生忽然大聲道:“聽說張閣老準備退了,大家以為最有可能入閣補缺的是哪一位大人?”
立即有人答道:“那還用說,肯定是都察院左都禦史高樊龍高大人了,高大人清正廉明,正直敢言,鐵麵無私,他不入閣,何人還配入閣?”
柳守正聞言皺著眉低聲道:“高樊龍此人雖然以敢言著稱,卻是個誇誇其談之輩,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卻無一策,當個禦史尚且勉強,如何能夠入閣輔政!”
張芝龍點頭道:“守正兄所言極是,戶部侍郎宋大人低調務實,而且外放多年,經驗豐富,實務能力強,入閣輔政最合適了,賈同學以為呢?”
賈環笑了笑,並不發表意見,倒不是他過於謹慎,而是畢竟穿越過來才一年不到,對朝中的人事知之不詳,貿然發表見解,隻怕會貽笑大方。
賈環旁邊一名疊翠書院的學生笑道:“既然賈案首藏拙,那在下鬥膽發表一點淺見,權作拋磚引玉吧,戶部侍郎宋軼大人固然不錯,可惜卻不是翰林出身,要入閣隻怕難了,倒是禮部侍郎趙北星入閣的可能大些。”
大晉官場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這也導致曆屆科舉進士都擠破頭去參加館選翰林院的庶吉士。
庶吉士又被稱為儲相,隻有入選了,將來才有資格入閣輔政,隻是如此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弊端,一群隻會坐在辦公室裡玩弄筆杆子,沒有地方治政經驗的人,一旦入閣輔政,試想一下,這群人製訂的政策能接地氣,能切合實際嗎?
不過,自從乾盛帝登基後,開始有意無意地削弱內閣的作用,另設了一個南書房,收羅人才參政議事,相當於私人秘書處,儘管朝廷的主要決策還要通過內閣決議,但南書房的作用也日漸顯現了。
朝堂上混的都是人精,誰不知道南書房的出現不是當今聖上和太上皇較勁的產物,隻是看破不說破罷了,一旦太上皇歸天,隻怕內閣的末日就到了,南書房極有可能完全取代內閣。
賈環一邊吃席,一邊默默地聽著眾人高談闊論,倒是惡補了一番朝堂上的時政見聞,而大晉朝堂的權力脈絡也漸漸清晰顯現在他的腦海裡。
總而言之,如今朝堂上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忠於太上皇的老臣派,以勳戚為主,一派是忠於皇上的新臣派,以文臣為主。而包括賈家在內的四王八公,還有十二列侯,除了少數幾位,大部份都是忠於太上皇的老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