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百老彙大街盛行的戲劇,脫胎於英國戲劇,而又發展出自己的獨立特征。
剛開始的時候,英國戲劇的內容都和宗教有關,主要在教堂等宗教場合表演,因此被稱為“禮拜劇”。“禮拜劇”漸漸的世俗化,轉移到教堂外的地方演出,並增加了喜劇成分,但內容仍以聖經和聖徒的故事為主,這一階段叫做“神秘劇”或“奇跡劇”。
至歐洲中世紀期間,基督教有意識地使用戲劇來布道,宣講教義和倫理道德,所以出現“道德劇”。而貴族們為了享樂,往往在“奇跡劇”和“道德劇”之間插演娛樂短劇,這種短劇被稱為“插劇”。
以上這些就是英國戲劇早期的起源和發展。
現如今人們提到的英國戲劇,其實就是從“插劇”演化而來的。它最初隻是插演在宗教戲劇之中的陪襯品,但卻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審美取向,因此在都鐸王朝建立後飛速發展。
為什麼莎士比亞地位崇高?
因為莎士比亞代表著英國戲劇的最高成就文藝複興時期是英國戲劇的黃金年代,各種戲劇大師層出不窮,莎士比亞卻能脫穎而出成為最耀眼的那個。
文藝複興結束以後,英國戲劇一度沒落,直到19世紀初浪漫主義風行歐洲。英國戲劇吸納了法國情節劇的元素,對話增加了音樂伴奏,舞台上開始出現富麗堂皇的布景,戲劇藝術在英國開始漸漸複蘇。
但從18世紀下半頁,到19世紀上半頁,這100年來的英國戲劇要麼奢靡,要麼低俗,要麼愛得死去活來,完全不能跟文藝複興時期相比。
於是蕭伯納出現了,王爾德出現了,這兩位大師帶領英國戲劇重登藝術高峰,並直接影響了美國戲劇的發展。美國百老彙那邊的編劇和演員們,都得恭恭敬敬地喊蕭伯納和王爾德一聲祖師爺。
如今王爾德已死,蕭伯納卻活得好好的。因此在許多英國戲劇愛好者眼中,蕭伯納就是活著的莎士比亞,可見其地位有多麼崇高,漂亮女演員們搶著倒貼太正常不過。
此時此刻,男主角的演員趴在道具木板邊緣,抓著費雯麗的手說著遺言。舞台側麵的音樂指揮閉眼輕輕抖動指揮棒,小提琴手演奏著悲傷而舒緩的樂曲,時而有鋼琴聲點綴,代表那冰冷的海水和波濤。
這種表演方式很有意思,在周赫煊看來,就是把電視劇搬到了舞台上。
劇情、對白、表演、背景、道具、音樂、燈光……要什麼有什麼,跟坐在影院裡看電影沒有太大區彆。
猛地,指揮家弓著的身體突然繃直,隨著指揮棒抬起,管弦樂隊的大小號開始演奏,鋼琴依舊低沉,但小提琴聲卻激昂起來。
“要活下去……不……不能絕望,無論發生什麼,無論多麼艱難,快答應我……蘿絲,答應我……一定做到!”男主角的聲音顫抖而喑啞,卻在音樂的襯托下,迸發出刺穿人心的力量。
“我答應……”費雯麗絕望的痛哭起來。
“一定做到!”男主角的聲音漸漸虛弱不見。
費雯麗低聲痛哭:“我一定做到,傑克……我一定做到!”
指揮家再次彎腰俯身,他右手示意小提琴和大小號停止演奏,鋼琴聲還在繼續,接著沉鬱的大提琴聲開始響起。
在悲哀的大提琴聲烘托下,整個劇場的氣氛陷入極度悲傷之中,舞台燈光也暗淡下來,有些感性的現場觀眾已經在抹眼淚了。
遲來的救生艇把費雯麗接走,一個倫敦頂級的女歌手站在側舞台,在管弦樂隊的伴奏下開始歌唱:
“every_night_in_my_dreams,
i_see_you, i_feel_you,
that_is_how_i_know_you_go_on
……
we'll_stay_forever_this_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