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返航】(2 / 2)

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最努力辦事的恐怕就數教育部了。不管蔡元培、李石曾的派係鬥爭多激烈,他們的目標和理想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救國”!

為了實現教育救國的目標,蔡元培、李石曾及其黨羽,認真製定了各種教育法規。並根據中國糟糕的現狀,想出了各種補救辦法,比如大規模設立“短期小學”來掃盲,結果出現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於是又連忙設立免收學費的簡易師範學堂,專門培養小學教師。

1931年的時候,全國簡易師範學堂的學生人數隻有20875人,等到1932年大力推行開來,至1933年這個數據已經猛增到59006人。這批簡易師範學堂裡畢業的學生,很多都走上了小學教師崗位,為後來新中國的掃盲運動貢獻了巨大力量。

從1929年到1936年期間,中國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比較穩定,不說中央政府,稍微腦子正常的地方軍閥都會重視教育。

什麼民國教育經費必須占財政收入的30%,這種話都是騙人的,隻有腦子抽了的果粉才會相信。雖然沒有30%,卻有3.3%(《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數據,1991年版),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事業上,做得明顯比北洋政府更好,即便發展緩慢,但至少也在發展。

直到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中國的教育狀況才再次跌入低穀。大學和中學老師被拖欠工資屬於常有的事,小學老師更是幾乎領不到工資,許多小學教師隻能一邊打工糊口,一邊用滿腔熱血來教書。像電影《驢得水》裡的那種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用毛驢來吃空餉?嗬嗬,休想!

教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是頭等大事,絲毫不亞於發展工業和軍事。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能夠飛速發展,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即便是普通的農民工,識字和不識字也有天壤之彆,這是隱藏在中國民間的超級財富。

印度不是想超越中國嗎?麻煩先把教育普及了再說。

輪船緩緩駛向上海碼頭,費雯麗站在甲板上眺望,頗為高興地說:“中國比我想象中更加繁華,我還以為是又一個印度呢。”

周赫煊笑道:“你看到的,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

阿瑟·亨德森和蕭伯納也走上了甲板,蕭伯納說:“我曾收到過中國讀者的來信,還在信中討論過中國戲劇,聽說中國的京劇在美國引起了轟動?”

“你可以跟中國的梅蘭芳先生交流,他是頂級的戲劇大師。”周赫煊道。

“嗚”

汽笛聲響起,輪船開始靠岸。

周赫煊發現碼頭上占滿了人,大部分都是來迎接蕭伯納和阿瑟·亨德森的。一個是名滿中國的英國戲劇泰鬥,一個是英國前外交大臣,文化界和軍政界人士肯定要蜂擁而至,迎接的盛況絲毫不亞於當初愛因斯坦訪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