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拿到南京大屠殺的第一手資料,周赫煊先是聯係《讀者文摘》和《同學》雜誌。因為在後世的曆史資料裡麵,這兩份刊物,是最先報道南京大屠殺的美國媒體。
然而,周赫煊感到很失望,因為兩家媒體能提供的資料非常少。他們隻有少量屠殺照片,剩下的全是文字描述,而且描述極為片麵零碎——讓人震撼的四部大屠殺紀錄片暫時還沒寄回美國。
其實這很好理解,因為日寇在進行大屠殺的同時,對西方人非常忌憚,並禁止白人在南京城內隨意走動。因此,現在歐美各國雖然有大屠殺報道,但都是以個人視角來講述,對屠殺的規模還沒有概念。
現在歐美各國已確認南京有屠殺平民現象,並推測無辜受難者大概上萬人。也有說幾千的,還有說幾萬的,反正眾說紛紜。沒人敢推測受害者數目已經超過5萬,更彆提3萬,因為那已經超乎了正常人的想象。
在《讀者文摘》的指點下,周赫煊開始聯絡各地教會,因為關於大屠殺的信息,媒體也是從教會那裡弄來的。
連續走訪了好幾個州的教會,周赫煊得到大量一手資料,主要以信件的文字描述為主,照片加起來不超過一百張。而且,這些照片都是偷拍的,基本屬於街頭屠殺照,沒有那種幾千幾萬的大規模屠殺照片。
不論如何,這些都是未來的審判證據。
周赫煊不但拿到資料複件,還在每一份複件上邊,請求當地教會以及目擊者的親朋好友簽名,讓這些複件更具可信度和法律效力。
走訪了好幾個州以後,周赫煊感覺速度太慢。於是他拍電報給駐美大使館,讓各州的中國領事館幫忙,從而搜集到全美4多個州的教會信息,陸陸續續已經寄往華盛頓的大使館。
周赫煊這次要拜訪的傳教士,是一對親兄弟,分彆叫亨利·普利茲和法蘭克·普利茲。
之所以要找這兄弟倆,也是教會指點的——他們要在紐約成立援華組織,即“美國不參與日本侵略委員會”。為了讓這個組織更具影響力,他們還說服了美國前國務卿史汀生,擔任委員會的名譽主席,因此這個組織又被稱為“史汀生援華委員會”。
“史汀生援華委員會”是中國全麵抗戰前期,美國本土最大的援華組織。他們通過不懈的宣傳和努力,召集了數十萬人不斷向美國政府、美國商人寫抗議信。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同時有1萬2千名清教徒,要求美國政府對日禁運,並把美國的抵製日貨運動推向巔峰。
麵對整個美國教會力量的施壓,連羅斯福和大財團都扛不住,再加上國際形勢的轉變,羅斯福終於選擇廢除美日貿易協定。
此時此刻,“史汀生援華委員會”還沒正式建立,但前國務卿史汀生已經答應做名譽主席,連委員會的總部辦公地點都選好了。
說起史汀生,就不得不提“史汀生主義”,即“不承認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