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國人的殖民統治區域內,來自本土的齊國人和齊印混血兒自然屬於自由民,以家庭農場或者商品代理的形式經營著自己的產業,他們有的人甚至已經是在印度生活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了,不僅政治地位高,而且生活還算優渥。
至於人數眾多的印度當地土著的日子就沒這麼好過了,他們除了要向土邦王公繳納無數的賦稅外(其中很大一部分要作為保護費和委任費轉交給印度商社派駐的監督機構),在農產品售賣過程中,還要遭受齊國商人的一道盤剝,日子過得苦哈哈的,生活水平也就那樣。在某些災荒年景,他們還會麵臨更為悲慘的情形,賣兒賣女,餓殍遍地,也不是太誇張的事。
其實,就印度商社自身而言,是不願意花錢建設所謂的殖民據點,或者新的定居點的,因為這牽涉到前期基建投入、後期防務費用等一係列的問題。而且,這些新殖民定居點短期內又無法盈利,光靠那點可憐的土地稅收根本不夠抵消巨額投入,完全就是個吞噬資金的黑洞。
另一方麵,即使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設了一批“模範”殖民點,擴大了齊國殖民勢力,但最終也是為政府做嫁衣裳。君不見,安豐(今印度科欽市)、上海(今印度孟買市)、寧陽(今印度朋迪榭裡,也譯作本地治理)、奉元(今印度欽奈市,又名馬德拉斯)、榮澤(今孟加拉吉大港)等幾座工商業日益興盛的城市,在陸續實現財政結餘後,被內閣政府毫不客氣地收了回去,直接納入海外領。
但沒辦法。
國內許多商人眼紅商社因為獨占貿易而獲取的超高利潤,對其集體大加攻訐,迫使印度商社不得不忍痛開辟更多的殖民據點,以取悅某些著眼印度大陸布局的高層人士,減輕被攻擊的壓力。
為印度商社站台的海軍部對此也予以積極的支持,並且調整了部署,派遣了相當數量的陸戰營軍官、士官過去,幫助各個殖民據點組建有一定戰鬥能力的保安民團體係。
截止到目前,齊國在整個印度西海岸擁有大小港口據點十餘處,從最北邊的津門,一直延伸至印度最南端的南定堡(今印度根尼亞古馬裡),牢牢掌控著印度西部貿易進出通道。
葡萄牙人所據有的第烏和果阿兩處殖民點,在麵對日益強勢的齊國人時,則顯得略有些尷尬。若非,齊國的南非領地和位於南美的屬國--慶國,與葡屬巴西之間貿易往來密切,經濟聯係日益加深,使得齊國不好對葡屬印度殖民地下手。否則,齊國早就將葡萄牙人逐出印度了。
印度,是齊國的印度。
哦,對了,鑒於馬拉巴海岸地區(即印度西南海岸)的貿易日漸繁盛,一些當地見多識廣的印度商人曾遊說印度商社和地方殖民政府,興建一條或者幾條通往內陸腹地的鐵路,以加快人員和物資的流動,進一步促進本地區的貿易往來。
對此,印度商社是不置可否,或者說,他們對此沒有太大的興趣。
搞錯沒有,我們印度商社是一家貿易商社,是來賺錢的,可不是來為你們印度土著發展經濟的。要不是國內詰難過多,壓力實在太大的緣故,他們甚至都不打算對城市和殖民據點進行一番大力建設。國內眾多的投資股東,對商社的經營狀況極其敏感,這般花費大量資金,建設一條通往內陸的鐵路,那可是要以減少股東分紅為代價的投資行為,是要遭到無數人詬病的。
而駐安豐的殖民政府卻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認為是蠶食和控製內陸地區最為有效的手段。於是,便提出一個建議,印度商社及眾多本地商人可以集資合股的方式,修建一條通往內陸腹地的鐵路。當然,鐵路的經營權必須控製在殖民政府手中。
當地的眾多商人權衡利弊之後,有些猶豫不決,遲遲沒有做出回應。出於對所有統治者的天然不信任,他們擔心,殖民政府會不會侵吞,或者肆意揮霍他們的集資款項。即使鐵路最終修建成功,政府會不會置股東權益而不顧,將每年盈利的資金轉為他用。
就在馬拉巴海岸地區為修建印度第一條鐵路而遲疑不定時,從孟加拉傳來消息,以臨川(今印度豪拉市,加爾各答市附近)為起點,通往拉尼甘傑煤礦區的鐵路將於近期開始動工修建。
這讓馬拉巴地區的商人驚愕之餘,也不免心生動搖。
要不,先修一段鐵路試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