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年,是癸卯年,大齊泰平十九年,也是大秦乾元四十一年。
早在十年前,不論是從工農業生產總值來計,還是以據有的龐大國土和眾多海外領地來衡量,齊國都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之為世界一流強國。
從1685年到1720年的35年間,齊國每年的煤產量從1640萬噸增加到11500萬噸,增長7倍多;生鐵年產量從135萬噸增加到820萬噸,鋼產量從180萬噸增加到1060萬噸;棉花消費量從2.8億公斤增加到12.6億公斤;棉紗工廠也從1600家增加到4500家;機械紡錘約有5000萬錠,一年所生產製造的棉紡織產品幾乎占據世界總產量的近一半。
初步估算,在1720年,齊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占比或已超過40%以上,在整個世界貿易總額中,齊國也以一國之力,占據了近五成的份額,這與當時齊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是相符的。
早在1685年,齊國擁有的商船噸位便超過荷蘭,而到了1720年,齊國商船總噸位更是超過了英、荷、法、西、葡、威尼斯、熱那亞等歐洲諸國商船噸位的總和。
齊國的大興(今澳洲布裡斯班市),是這個時期與阿姆斯特丹、倫敦並立的世界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在大興交易和融資的各種有價證券,平均每年為8000萬到1億元。齊國還向南洋諸藩、馬來半島、秦國、北明、朝鮮、印度及歐洲各國和廣袤的殖民地輸出大量資本,到1720年,已累計達6億元之巨。
在齊國經濟狂飆突進的同時,齊國的農業也得到迅速發展。截止到1720年,齊國漢洲本土開發耕地麵積擴大至7000餘萬畝(曆史同期,大陸耕地麵積在雍正年間達到1.3億畝)。
而在土地更為肥沃的開化總督區(今爪哇島)、宣化總督區(今帝汶島和小巽他群島)、靖平總督區(今蘇拉威西島),以及巨大的威遠島(今新幾內亞島),還遍布著大大小小的種植園,驅使著無數的土人終日勞作,不僅為本土提供海量的糧食和各種農業原料,還大規模的出口至海外市場,賺取巨額的“外彙收入”。
本土及周邊海外領地,通過各種機械和役使大量土人苦力,修建了無數巨大規模的排水工程和集水工程;漢洲本土及東州(今新西蘭)廣闊的牧場,放養了數千萬頭(隻)的牛羊,不僅為蓬勃發展的呢絨業提供了充足的羊毛,還為兩千多萬國民源源不斷地供應廉價而優質的肉製品和奶產品;田間廣泛應用施肥機,采用處理粘土的新方法,以及更多地使用礦物質肥料(諸多鳥糞島上的磷酸鉀礦等),有效提升了耕地的肥力;農業生產過程中大規模地采用蒸汽機以及其他各種新式工作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產品產量的提高,創造了最為有利的條件。
海外領地的種植園經濟,本土建立的廣泛農業生產合作社,也使得農業耕作更加集約化和規模化,也為實現農業的工業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三十多年前,齊國尚且對進口的穀物征收一定的關稅,而且對進口的羊毛、木材、生絲、麵紗、蔗糖、茶葉、高檔瓷器、銅、錫及其它五十多種商品征收10%-40%的高關稅,並且嚴厲禁止任何機器、圖樣的出口。
但是隨著二十多年前齊國“工業革命”的初步完成,齊國已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保護關稅政策對齊國經濟發展和對外擴張,不僅沒有積極的作用,反而成為進一步發展經濟的障礙,它阻礙了齊國以廉價的工業品打入世界各國的市場、發揮“世界工廠“的作用。
隨即,齊國開始全力推進全球自由貿易政策,不僅廢除了國內大部分商品的進口關稅,還強迫大量與之貿易的國家和地區也實施無任何限製的貿易政策。數十年前爆發的第一次齊印戰爭、孟加拉戰爭、齊日戰爭、緬甸戰爭,以及五年前發生的齊秦夷洲(今台灣島)危機,無不是齊國為了打破地方貿易保護主義,而強製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體現。
在1675年-1700年,齊國一共取消了520多種商品的進口稅和降低了1100多種商品的進口稅;1700-1720年,齊國又降低和取消了許多消費品的消費稅,以及各種原料免稅進口等,消除了關稅保護的殘餘,從而既降低了齊國產品的成本費用,又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和進出口業務的發達,這符合國內工商業資本的利益,也“推動”了其它國家改進關稅政策,從而擴展了世界貿易,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
齊國與衛國、呂宋、琉球、蘇祿、順國、河仙、占城、東丹(領土範圍包括以黑龍江下遊及江北廣大區域)、渤海等藩屬國建立了零關稅的貿易自由區。
秦國、文萊、柬埔寨、暹羅、緬甸、廣南(安南阮氏)、安南(鄭氏)、北明、日本、朝鮮,以及莫臥兒、波斯等國家地區,應齊國的“強烈要求”,先後將齊國商品的進出口關稅保持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瑞典、丹麥、普魯士、奧斯曼等歐洲國家亦先後降低了對齊國商品的關稅。
伴隨著工業化,齊國早早地出現了城市化的進程。截止1720年,居民達10萬人口以上的本土城市有19個。建業(今澳洲達爾文)、大興兩城的人口更是超過60萬,長安(今圖文巴市)、威海(今凱恩斯市)、廣陵(今湯斯維爾市)、永昌(今澳洲黃金海岸)、臨淄(今悉尼市)、南都(今墨爾本市)、桂州(今珀斯市)等城市的人口規模均超過30萬。粗略估算,整個齊國本土的城市化率已超過40%以上,為世界之冠(這個時期,英國的城市化率大概在17%左右,法國為12%)。
工業革命使齊國城市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雙重變化,齊國的農、林、牧、漁業在1660年以前曾占總勞動力(不含土人)70%以上,到了1720年這一比例大幅降低至40%,並呈繼續下降的趨勢。
在產業結構上,齊國的製造業、礦業和建築業從1660年的25%上升至1720年47%。這意味著大量農村勞動力到工礦區、工業城鎮以及新興城市成為工人,改變了他們曾經既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