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古老的華夏大地,守舊頑固勢力的強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們堅持認為,“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
若是“正氣為之不伸,數年之後,將儘驅中國之眾鹹歸於夷(齊)不止。”
朝堂中,守舊派對那些倡導維新變革的開明派展開了瘋狂打壓和攻訐。楊升平三十年的宦途中,數度起起落落。就在他擔任此次訪齊專使前,尚被貶至青海總督任上,整日裡吹著凜冽寒風,看著遍地的牛羊,鬱鬱而不得誌。
要不是大秦乾元帝需要一位通曉外務並且熟悉齊國內情的官員為使,前往漢洲訪問,楊升平怕是也不會被召入朝中,還被擢升為內閣次輔、禮部尚書之職。
“為秦齊交好,繼續維係雙方百年盟約之誼,朕已著令內閣禮教部從明年開始,將秦國留學名額增加至八百人。”
楊升平禮在太初宮永昌殿覲見泰平帝後,代表大秦乾元帝禮節性地問安泰平帝,並簡短敘說了大秦朝堂的近況、國內民生,以及西北和漠北的戰事。同時,對齊國予以大秦的財政和軍事支持,表示了誠摯的感謝。
而泰平帝則表現得較為平易,除了問候乾元帝外,還對大秦內部的新舊兩派爭執,表達了嚴重的關切,希望齊秦兩國目前維持的友好關係,不以“個彆人”的執念和喜惡,而受到損害,更不能因此,波及齊國的商人和旅行的國民。
未了,泰平帝表示,為了增進齊秦兩國民眾的相互了解,消弭隔閡,齊國內閣政府會撥出一些教育款項,用於資助那些有誌於前來齊國留學的大秦學生。
“非常感謝陛下的慷然之舉。”楊升平拱手施禮道:“待本使返回南京後,必會奏請我皇,於國子監和各地府縣監學中,遴選聰慧機變之人,前往貴國遊學。”
泰平帝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自三十多年前,太祖皇帝時期,便開始施行資助秦國學生留學之事,這麼多年來,陸續培養了數千秦國留學生。雖然有不少人最後留在了齊國,成為齊國的人才儲備。但那些回到大陸的秦國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和生活,潛移默化中,或多或少都會對齊國產生一種親近感,以及一絲敬畏感。
這些人要麼進入大秦朝堂當中,成為親齊國的開明派,要麼從事於工商業,成為潛在的買辦商人。通過他們,齊國間接擴大了在秦國的影響力,也對秦國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等方麵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
“陛下,此前我大秦皇室請求與大齊皇室聯姻,以維係兩國親近友好之勢,但至今,貴國內閣仍不予回應。”就在此次覲見行將結束時,楊升平突然開口詢問道:“本使為此頗感疑惑,特奏於陛下,聆聽聖裁。”
“哦。”泰平帝聞言,怔了一下,隨即笑了笑,輕聲說道:“此事,內閣已呈請於朕。不過,朕不同意聯姻。”
“陛下,敢聞此間情由?”楊升平心中生出一絲不快。
什麼意思,你們齊國皇室難道瞧不起我大秦皇室?
“近親不婚。”泰平帝說道:“貴使需知,朕與貴國皇帝乃為表親,為子孫計,當不宜聯姻。此間緣由,朕當親筆書信致貴國皇帝,以示說明。”
“近親不婚?”楊升平詫異地看著泰平帝。
“嗯,我齊國醫學界已然證明,近親通婚,後代多隱疾。”泰平帝微笑著說道:“若是想加強兩國皇室之親近,聯姻也無不可,但需在三代旁係以外,另尋宗室子弟,以為通婚。”
記得幼時,太祖皇帝曾恥笑歐洲的兩家哈布斯堡王朝,說那兩家子皇室,娶過來嫁過去的全是都親戚,生出的後代,不是傻瓜,就是神經病,或者就是身體嚴重缺陷者。
為了後人著想,更是為了皇室族群的健康,最好是嚴禁三代之內的近親通婚。
雖然,兩國目前的適婚的皇室子女,已經不屬於三代以內的近親,但泰平帝一想到太祖皇帝的警言,還是下意識地拒絕自家的直係子(孫)女與秦國皇室聯姻。
“陛下,長安皇家醫學院奏報,樂安大長公主情勢已然不好,恐……時日無多。”秦國專使剛剛離去,一名皇室秘書官神情凝重地上前奏道。
“準備車駕吧。”泰平帝立時起身,微微歎了一口氣,“召皇後,隨我一同去送姑母最後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