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被動員的巴巴裡海盜(1 / 2)

7月15日,的黎波裡。

莫繼榮緩步走在喧囂熱鬨的集市裡,雖然眼睛不時地打量著過道兩側的“貨物”,偶爾也會在感興趣的“商品”前駐足觀看一下,但他卻對商家投來的熱切目光,絲毫不予理睬,在稍事停留片刻後便繼續前行。

隨行的十數名武裝護衛凶狠的目光,將那些試圖移步上前要來搭訕兜售的商家一一逼退。

這些小商人,哪有什麼好貨色,怎麼能隨隨便便勞煩齊國的大老爺跟你來徒費口舌,耽誤時間?

這處集市買賣的貨物比較特殊,並不是當地百姓日常所需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之類的普通商品。

這裡是的黎波裡城中最大的一處白奴交易市場,大量被巴巴裡海盜從南歐,乃至愛爾蘭、西北歐地區擄掠而來的歐洲人都會在這裡進行拍賣和交易,吸引了無數來自各地的賣家前來挑選和購買。

從16世紀初,從北非阿爾及爾、突尼斯、摩洛哥、的黎波裡(巴巴裡海岸)來的柏柏爾海盜便成為地中海貿易苦難的根源,他們搶劫商船、綁架船員並索要贖金,然後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真神教統治者提供財富和海軍力量。幾個世紀以來,天主教統治者都在忙於募集基金並交給海盜救贖眾多被劫人員。

當時,歐洲人對以北非為基地在地中海從事海盜活動的真神教海盜統稱為巴巴裡海盜。巴巴裡海盜經過不斷地擴展,在17世紀初已遍布除了埃及以外的所有北非國家和地區,包括摩洛哥,阿爾及爾,突尼斯和的黎波裡。

其中除了摩洛哥因為阿拉維王朝的崛起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外,另外三個北非地方政權都接受奧斯曼帝國的攝政統治,並對巴巴裡海盜提供政治庇護,他們和奧斯曼帝國中央的關係是和奧斯曼的國力強弱成正比。

早在十七世紀奧斯曼國力鼎盛時巴巴裡海盜是素丹最為忠心耿耿的海上勇士,然而,從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隨著奧斯曼國勢江河日下、光輝不再,他們也和帝國中央離心離德,儼然成為半獨立王國。北非的帕夏和領主們在名義上承認伊斯坦布爾的威權,但實際上他們才是當地真正的統治者。

這個時期,歐洲各國的海軍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改善了武器裝備、編製訓練與理論戰術,逐步與奧斯曼和北非地區的海上力量形成了很大的代差。

為此巴巴裡海盜的主要經濟來源也從直接的打劫與收取海洋保護費混合的辦法變為單純收取海洋保護費,當時所有的歐洲國家隻要要在地中海做生意就必須交錢,否則巴巴裡海盜便會攻擊其商船,許多國家為了避免不必要麻煩都寧願交出這筆錢,買個平安。

巴巴裡海盜雖然能保持經濟來源不斷,但事實上獲得的財富已經不足以支撐其發展科技,以及更新迭代最先進的戰艦,這也注定使他最終將不能和歐洲幾個主要海上強國抗衡。

巴巴裡海盜的統治者們似乎也意識這一點,所以他們便看人下菜碟,放棄了對英、法、荷等幾國收取保護費,因為這三個國家的海軍最早開始步入近代化,其武器裝備和船隻性能都不再是巴巴裡海盜所能相比的,而且海軍軍官的戰術戰略思想更是提高數個層次,除上述三國之外其他歐洲國家的商船仍需繳納保護費。

巴巴裡海盜雖然在海上搶劫的行為大為減少,但對整個地中海的安全環境影響卻從未減弱過,因為總有耐不住寂寞的柏柏爾人,熬不過貧瘠枯燥的生活,便會相約十數上百名夥伴,駕著簡陋的槳帆船,往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西西裡,南意大利走一遭。沿海的城鎮是不敢去碰的,那裡的白人還是有幾分武力的,隻能尋摸一些偏僻的沿海漁港村鎮,擄掠人口和物資。

巴巴裡海盜俘虜中最多的就是漁夫和農民,當然還有岸上的士兵或其他肩負國王使命的民政官員和書吏,運氣好的話,捕獲的俘虜中也不乏傳教士和貴族。

海盜們的首領在突尼斯和阿爾及爾建立了獨特的“商品價格製度”,被掠奪的人需對每件戰利品支付其價值的10%作為贖金去贖回俘虜與他們的物品,漁夫和農民的贖金最低,士兵和官員書吏次之,而傳教士則要比普通俘虜的贖金高出70%-100%,最貴的自然是貴族,贖金往往是普通俘虜的四到五倍,比較重要的人物甚至會標出十倍的贖金。

很明顯,獲得俘虜難度是與贖金成正比,手無寸鐵的漁夫最容易被俘虜,而被嚴密保護的貴族最難以被俘虜。

到了這個時期,巴巴裡海盜手裡的俘虜中,漁夫和農民比例從過去的15%-20%躍升至35%-40%,而其它種類俘虜則同比下降,這也間接反映了海盜王國巴巴裡正在由此逐步走向沒落。

要知道,在巴巴裡興盛時期,會有希臘、尼德蘭、德意誌等國家地區海盜爭相來投,為其帶來了各種先進技術和武器,巔峰時期的巴巴裡海盜,海上霸主西班牙也要避其鋒芒。

在16-17世紀,白奴貿易利潤極其豐厚,阿爾及爾則成為與黑海地區克裡米亞(克裡米亞汗國的立國基礎就是捕捉白奴)齊名的白奴貿易中心,無數的白奴被販賣至奧斯曼、埃及和阿拉伯。

至於白奴的買主,奧斯曼帝國是巴巴裡海盜最大的客戶,另外,埃及、阿拉伯半島、波斯,以及印度也有不小的市場。在六七十年前,巴巴裡海盜還將白奴生意擴展到了東印度群島和漢洲大陸。

尤其是後者,在極短的時間內,便成為他們最為優質的客戶。不僅付錢爽利,而且還能從他們手裡換來大量性能卓越的火器和各種高附加值的商品,使得巴巴裡海盜們在加強武力的同時,也間接增加了自己的貿易利潤。

是的,漢洲的商品在地中海,在歐洲,銷路都不錯,茶葉、瓷器、絲綢、鋼條、五金、鐘表、精密工具,以及質量不錯的棉布,極受消費者歡迎。這些商品不論是敬獻給當地的帕夏和領主們,以換得對自己的政治庇護,還是轉手倒賣給歐洲人,賺取不菲的利潤,都大大改善了巴巴裡海盜的生存環境。

可是,這種好日子並未持續太久。因為,隨著齊國的日益崛起,勢力也逐步擴展至印度洋和紅海地區,他們便繞過了巴巴裡海盜,與奧斯曼帝國建立了直接聯係,漸漸疏遠了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於此同時,齊國人對巴巴裡海盜手中的“貨物”也漸漸沒了什麼興趣,轉而直接在北非地區建立自己的貿易商站,構織商業網絡,將種類繁多、規模巨大的商品,通過紅海運至埃及,再經陸路輸送至地中海沿岸,最後擴散到奧斯曼、黎凡特,以及歐洲大陸。

不想被時代洪流拋棄的巴巴裡海盜隨之也在齊國主導的紅海-地中海貿易圈中進行了重新定位,轉而成為貿易商人的保護者和海上秩序的維護者。儘管,他們仍舊積習難改,在運輸販賣齊國商品的同時,也會瞅準機會做幾票無本的買賣,額外增加一些收入,但他們的“改邪歸正”,終究是緩和了海上安全環境,促進了整個地中海貿易的繁榮,小日子也比以前純粹的打劫,要好過多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