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俄羅斯的窘境(1 / 2)

1726年9月8日,聖彼得堡。

在金碧輝煌的夏宮大殿裡,包括帝國(1721年,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帝國特級公爵、陸軍委員會主席緬希科夫、帝國樞密院首席大臣彼得·安德烈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曾祖父)等眾多俄羅斯首腦人物均齊聚一堂,為目前嚴峻的俄羅斯局安全勢展開激烈的討論。

“瑞典王國此次入侵,集結動員了六萬到七萬軍隊,來勢洶洶,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便攻入帝國境內一百餘俄裡(1俄裡約等於1.0668公裡),橫掃邊境十餘處要塞和堡壘。”緬希科夫沉聲說道:“目前,瑞典軍隊已經攻至拉多加湖、雷沃拉一線,距離聖彼得堡不到三十公裡。但鑒於前線一萬餘射擊軍連遭大敗,武器軍械也丟失近半,臨時構築的防線能否抵擋的住瑞典軍隊,尚未可知。故而,我們需做好萬全的準備,應考慮將帝國中樞暫時轉移至後方。”

“公爵閣下的意思是,我們必須要立即棄守聖彼得堡,撤往內陸腹地嗎?”托爾斯泰伯爵有些不滿地說道:“瑞典軍隊雖然攻勢淩厲,數日間便連續擊敗一萬餘邊境防守部隊,並推進至聖彼得堡不到三十公裡處。但不要忘記了,在瑞典軍隊的後方,維堡要塞的抵抗仍在持續,各地潰散的軍隊仍在對瑞典軍發動零星襲擊,而在聖彼得堡城內,尚有四千多裝備精良的近衛軍,若是據城死守,瑞典軍隊未必能攻下城防嚴密的聖彼得堡。另外,我們還可以發動市民,征召武裝誌願者,我相信憑借城內的六萬餘居民,一定可以守住我們帝國的都城,擊退入侵的瑞典軍隊。”

“我何時說過要放棄聖彼得堡?”緬希科夫臉色一沉,瞪了托爾斯泰一眼,“我隻是擔心戰局不利,沙皇陛下和諸多大臣齊聚聖彼得堡,萬一要是為瑞典人所趁,那麼,整個俄羅斯帝國將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你們要知道,瑞典除了在陸路方向聚集數萬大軍向帝國發起猛烈攻勢,還在圖爾庫港集結了數十艘戰艦,隨時都會從海上向聖彼得堡實施突襲。那時,我們在北有瑞典陸軍圍城,西有瑞典海軍側擊的情勢下,難免會有顧此失彼,繼而可能被敵人突破防線。我的建議就是,沙皇陛下和政府中樞機構先行撤至諾夫哥羅德(今大諾夫哥羅德市),待擊退瑞典軍隊後,再行返回首都。”

“既然陛下和中樞機構先行撤往諾夫哥羅德,那麼聖彼得堡由誰來堅守呢?”樞密院大臣、阿列克謝·切昆科夫伯爵看了看緬希科夫,輕聲問道。

“由近衛軍司令謝爾蓋·克拉夫佐夫將軍堅守聖彼得堡。”緬希科夫朝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微微點頭致意,然後說道:“另外,請陛下頒布緊急動員令,要求各地督軍和州縣長官征召武裝誌願者,開赴聖彼得堡。大軍彙合後,便與瑞典軍隊決一死戰。”

“我們是否要將派往高加索地區的軍隊也緊急召回,以應對瑞典的入侵?”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問道:“另外,位於烏克蘭地區的幾支哥薩克軍團是不是也要抽調回來,以備不時之需?”

葉卡捷琳娜一世作為曾經的王後,跟隨彼得一世南征北戰多年,對於目前瑞典王國的大舉進攻,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慌張和無措。猶記得,在普魯特河戰役中,她和彼得一世陷入奧斯曼和克裡米亞汗國數萬大軍重圍當中,生死懸於一線,那般凶險的局麵都未曾讓她怯懦和畏縮過,更不曾坐以待斃。

如今局麵,也不過是瑞典王國猝然發動,打了俄羅斯一個措手不及,被對方快速突破邊境防線,攻至聖彼得堡附近。這種情形雖然看著危急,但其實並無太大風險。

要知道,這座聖彼得堡城,可是當年沙皇彼得一世在占領涅瓦河口這塊地盤後,為了避免瑞典軍隊卷土重來,將原有的戰地工事逐步打造成一座堅固的六角棱堡要塞。後來,為了修建這座俄羅斯帝國的都城,更是花費二十多年,征用了數十萬人力,才建起了這座宏偉壯觀的城市。

整個城市後來幾經擴建,增加了無數的建築物,彼得堡羅大教堂、鐘樓、聖彼得門、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幣廠、兵工廠、克龍維爾克炮樓等。外圍要塞中還有數座支撐棱堡,總共配置有100多門大炮,若是再加上數千精銳的近衛軍防守,可謂是固若金湯,絕對會讓來攻的瑞典軍隊流乾所有的血。

“陛下的建議非常好。”緬希科夫點頭說道:“相較於高加索地區的得失,卡累利阿和聖彼得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那些本來準備派往高加索的部隊需要立即將他們召回,以應對瑞典王國的入侵。至於位於烏克蘭地區的幾支哥薩克軍團,暫且不能全部都調動至北方來。此時,正值秋高氣爽季節,克裡米亞汗國再次肆虐南俄和烏克蘭地區,尚需要哥薩克軍團予以護衛。另外,奧斯曼帝國的艦隊在黑海地區頻繁活動,意有襲掠亞速要塞的企圖,也不可不防。”

“波蘭-立陶宛王國會不會在瑞典大舉來襲之時,突襲庫爾蘭和南俄地區?”葉卡捷琳娜一世問道。

當年,彼得一世為聯合丹麥、波蘭兩國向瑞典發起的大北方戰爭,曾向他們畫了很多大餅,比如承諾在打敗瑞典之後,波蘭和丹麥可以完全收複那些曾被瑞典奪占的領土,比如支持波蘭像瑞典一樣成為海上強國,並主導整個波羅的海的局勢。

可誰曾想到,到了1721年戰爭結束後,俄羅斯卻撇開了丹麥和波蘭兩國,直接與瑞典單獨簽訂《尼什塔特合約》,獲得了瑞屬愛沙尼亞,立窩尼亞,因格裡亞,凱克斯霍姆和卡累利阿大部。

這場戰爭,大部分戰場都位於波蘭境內,在多年的反複交戰中,幾乎被打成一片白地,波蘭人更是為此損失了大量兵員和物資,可結果在這份條約中,幾乎沒有任何關於波蘭的有利條款。

原本許給波蘭的土地,都被俄羅斯收入囊中,讓可憐的波蘭人白白為他人做嫁衣。這也導致整個波蘭上下對此憤憤不平,對俄羅斯的感官極差,深為恨之。

因而,葉卡捷琳娜一世才會有此一問,擔心波蘭會趁機落井下石,對俄羅斯發動戰爭,以報複當年自己真摯的感情遭到俄羅斯人的無情欺騙。

“應該不會。”緬希科夫肯定地答道:“去年,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曾試圖聯合奧地利人一起進攻奧斯曼,但被議會給否決了。一氣之下,便一直待在德累斯頓(薩克森選侯國首府)修建他的王宮,不再理事,所有的波蘭軍隊也根本未進行充分動員。再者而言,僅憑波蘭孱弱的軍力,定然不敢向帝國發起進攻。”

“那普魯士王國呢?”一名樞密院大臣問道。

“普魯士正在與漢諾威、薩克森兩個邦國就彼此間的邊界和過境稅問題爭論不休,一度要引發一場德意誌地區的戰爭。此時,普魯士應該無暇分身,覬覦我們庫爾蘭公國的領地。”

“公爵閣下是不是忘了奧斯曼帝國?”托爾斯泰突然插話道:“克裡米亞汗國既然會出動韃靼騎兵騷擾烏克蘭和南俄地區,那麼他們一定是受奧斯曼帝國的指使。假如,我們未加提前做好防禦準備,焉知他們不會趁機從摩爾達維亞攻入帝國西南邊境?”

“不會!”緬希科夫武斷地說道:“奧斯曼人正在瓦拉幾亞和奧地利人打得難分難解,應該不會開辟第二條戰線,向帝國發起進攻。我認為,克裡米亞汗國的韃靼騎兵肆虐烏克蘭和南俄草原,也是為了策應奧斯曼人的正麵戰場,以防我們趁虛攻入摩爾達維亞和亞速地區。”

“可是,從奧斯曼那裡傳來的消息,克裡米亞汗國發起的軍事行動,是應齊國人的要求,從側翼掩護他們高加索地區的攻勢,同時分散我們的軍力。”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安東·科蒂亞科夫男爵說出了他的擔憂,“兩個月前,帝國軍隊在阿塞拜疆地區慘敗於齊波聯軍,幾乎丟掉了高加索山南麓所有領土。若是我們將本該支援該地的部隊全部抽調至聖彼得堡附近,會不會讓齊國-波斯聯軍趁勢攻入高加索北麓,進而席卷伏爾加河流域。要知道,那裡的土爾扈特人向來都不怎麼安分,很容易被敵人蠱惑慫恿。一旦看到帝國勢弱,難保不會隨齊國-波斯聯軍荼毒整個南方地區。”

科蒂亞科夫話音一落,大殿裡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的臉上都露出鬱悶和沮喪的神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