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傳統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最為明顯的變化,或許就是國家可以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向武裝力量和戰爭工業。
工業財富的突然放大,使國家可以供養一支更加龐大、更加專業化的軍隊。在這種生產力競賽中,整個世界逐漸形成了暴力技術和武裝力量的嚴重失衡,某個軍事大國以工業帝國主義的強大國力發起任何一場戰爭,麵對其他農業帝國(如莫臥兒帝國)時,技術和軍事優勢幾乎完全消除了戰爭的代價。
與此同時,數十年前所著的《進化論》中提到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叢林法則被擴展到人類社會,這為殖民主義擴張和對外戰爭掠奪提供了現成的借口,使某些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愚昧落後的種族注定要處於從屬地位或滅絕”,人類世界從此成為一個強者的戰場。
在這種強權邏輯中,從來沒有弱者的位置,文明與道德是弱者的借口,征服與掠奪是強者的邏輯。
弓箭作為人類發明的一件利器,它本身就是一件更高效的殺人武器。弓箭的出現改寫並主導了部分戰爭的曆史,直到槍炮的出現。
火器出現之前,戰爭完全取決於士兵的體力與技能,這些需要先天素養和長期訓練。
火器出現之後,身體技能已不重要,紀律、秩序與服從成為決定戰爭的關鍵,工業力量成為決定勝敗的重要支撐。
在農業時代,野蠻民族依靠騎射等體力優勢可以輕易征服高級文明,但到了如今的工業時代,野蠻民族隻能忍受高級文明的任意打擊。
進入工業時期後,所謂戰爭完全變成了工業生產力和技術資源的大比拚,而人隻是技術進步的試驗品,乃至無情的祭品。
在大量生產的現代工業體係下,人們生產武器就如同生產其他機器一樣,沒有人關心它的用途,關注的是可以大量而低成本地生產和銷售。
在秦始皇時代,以萬為單位快速生產的青銅弩機就已經實現了大規模標準化製造。
而目前,在齊國的軍工生產車間裡,生產燧發槍與生產五金製品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在機器的加持下,如流水般被源源不斷地製造出來。
“落後就要挨打”。
不論是技術落後,還是國力上的落後,既是挨打的結果,也成為挨打的理由。
或者說,隻要暴力足夠發達,就天然地擁有征服奴役彆人的合法權利。
正如墨子所言,“大國之君寬然曰:吾處大國而不攻小國,吾何以為大哉?”
也曾有齊國學者聲稱,“一場戰爭的結果,往往在工廠裡就已決定了。”
在一些的齊國將軍眼裡,戰爭技術就是一門高尚而複雜的科學,是可以在戰前就能計算出最終結局。
在齊英戰爭中,儘管齊國是跨越數萬裡海路,勞師遠征,但無論從何種維度上來看,無疑都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齊國每年的財政收入高達近1.8億元,折合英鎊,那就是1.4億多英鎊(每1金圓券相當於0.82英鎊)。而英格蘭每年財政收入在戰前才不過800萬英鎊,僅為齊國的5.7%。
在鋼鐵生產方麵,儘管英格蘭於數十年前從某種渠道得了焦炭煉鐵(鋼)的技術,但年產量也不過區區四萬噸(原有曆史,英國1720年鐵產量才達到2萬噸),而齊國的鋼鐵產量超過一千多萬噸,僅建業府的鋼鐵生產量就達兩百多萬噸。
正是由於巨大的鋼鐵產量,齊國建造了這個世界上90%以上的鐵路,通車裡程超過35000餘公裡,而英格蘭連1英寸鐵路也沒有。
在海上實力比較,1725年,齊國海軍擁有各類戰艦及輔助船隻320餘艘,艦船總噸位為42.5萬噸,而英國海軍艦船不過200餘艘,而且中小規模艦船數量還占了不小的比例,總噸位僅為23.7萬噸,排在後麵的法國和西班牙海軍總噸位分彆為14萬噸和8.5萬噸。
不過,雖然齊國海軍的實力已是排名世界第一,但他們仍然認為自己並沒有確立絕對優勢。在他們的海軍將領看來,要建立並維持齊國的霸主地位,他們的海軍實力要比除了齊國以外的其他四大海軍國家(英、法、西、荷)實力的總和還要強。從而確保齊國可以同時接受兩個、三個甚至更多個國家海軍的挑戰。
在這種巨大的實力差距下,英格蘭王國能與齊國相抗近三年之久,已然讓國內民眾驚詫莫名了。
猶記得,我齊國曆年來進行的戰爭,好像從來沒有超過兩年,即使強大如莫臥兒帝國、波斯帝國之類的對手,那也是以摧枯拉朽般的戰鬥方式,將其擊敗,不得不被迫請降。
建國九十餘年,在取得一場又一場戰爭的勝利後,齊國人已經養成了目空一切的自大和驕傲。
對於所麵對紛爭和對抗時,齊國似乎完全沒有表現出神州大陸上儒家文明所標榜的任何溫良恭謙。
“當我們駕駛著戰艦、端起火槍、支起大炮的時候,敵人才可以沉默安靜下來;否則,他們會喋喋不休地與你爭執。”
對於齊國的強大以及可能會麵對他們咄咄逼人的態度,英格蘭特命全權公使、維明頓男爵斯賓塞·康普頓在臨來漢洲之前,是有心理準備的。
作為一名英格蘭貴族、擁有高潔品質的紳士,康普頓男爵從內心深處是極為排斥這次出訪行程。
好好的在莊園裡騎馬射獵,或者在煦暖的陽光下,喝一杯下午茶,聊聊莎士比亞的戲劇,談一談農場和工場的經營情況。到了晚上,華燈初上,帶著漂亮的女伴,參加一場隆重的舞會,那是何等的愜意和溫馨。
可是,他的摯友、英格蘭國王喬治二世無比真誠地請求他,為了拯救英格蘭危機,為了數百萬主的子民擺脫戰爭的陰霾,為了消除海上的封鎖,他必須要付出一定的犧牲,代表國王和議會親自前往齊國,麵見他們的皇帝和內閣總理,從而為結束戰爭做出最為積極的斡旋。
政府首腦、第一財政大臣(即首相的前身)羅伯特·沃波爾也表示,英格蘭王國真的無法再將這場戰爭進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