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能從齊國引進相關煤化工技術,必然可以讓英格蘭王國豐富的煤炭資源變成一種巨大的商業資源。”斯賓塞·康普頓男爵聽完隨從簡單介紹齊國的煤化工產業的發展情況後,臉上露出幾分神往的表情。
英齊之間的停戰合約在長安進行了四個多月的艱苦談判後,已經進入了尾聲。英格蘭王國在作出巨大讓步後,主要的合約條款已初步達成,剩下的不過是枝末細節和未來雙方如何遵照執行。
在這種情勢下,斯賓塞·康普頓男爵決定返回歐洲,將合約草案呈送議會審議和國王陛下禦覽。若是不出意外的話,議會將會表決通過,然後國王陛下簽字蓋章,英齊戰爭就此落下帷幕。
在談判開始前,康普頓男爵強烈要求下,齊國政府應允了暫時停止一切戰爭行為的建議,並解除對英格蘭王國,乃至北大西洋航線的封鎖和襲擾。
如此一來,英格蘭王國便能稍稍緩一口氣,可以從國外進口一些急需的糧食、木材、蔗糖、茶葉、咖啡,以及其他必要的生產、生活用品。
而各個港口堆積的貨物也能順利地駛往北美領地和加勒比幾座熱帶島嶼,換回海量的煙葉、棉花,還有一枚枚可愛的金銀貨幣。
相較於戰前,三年時間裡,整個英格蘭王國的海外貿易下降了九成多,所有的商船都被困在港口,工場和作坊裡生產的商品無人問津,無數的工廠主和貿易商人破產。
國內眾多的平民淪為衣食無著的流浪漢,又因為饑餓和疫病,悲慘地死在了冬夜的倫敦街頭。
齊國的海上持續封鎖,令人絕望的愛爾蘭起義,還有讓人心煩的蘇格蘭王國分離戰爭,對國內的工農業生產造成了的巨大衝擊,非三言兩語就能完全描述出來的。
曾經以為孤懸大海,以優越的島國地理優勢,可以遠避戰火,卻在麵對一個比英格蘭王國更為強大的海上霸主進攻下,使得這種獨特的地理成為一種災難,數百萬王國子民很難獲得任何外來物資和人員的支援。
這一切,仿佛就是一場噩夢,是該到結束的時候了!
當然,結束這場戰爭,英格蘭王國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割紐芬蘭島、阿卡迪亞(今加拿大新斯克舍省,此時布雷頓角島和聖尚島為法國領地)、英屬伯利茲、英屬巴哈馬群島等海外殖民領地予齊國。
賠款七百萬英鎊——這是一個恥辱的數字,以英格蘭所擁有的人口規模計,每人賠付一英鎊,二十年期償還,年利率百分之四,以英格蘭王國海關稅為抵押。
允許愛爾蘭獨立建國,但英格蘭王國可以租借的形式,保留北愛三個郡的留駐權和行政管理權。
開放國內市場,倫敦、布裡斯托爾、利物浦、紐卡斯爾為指定通商口岸,各類商品進出口關稅由兩國協商製定。
施放各自俘獲的官兵和商船水手。
英格蘭國王委派王室成員親赴長安,以為挑起戰爭而表示歉意(謝罪)。
割地、賠款、市場開放,還有王室道歉等諸多條款看似比較苛刻,但以康普頓男爵看來,還是可以勉強接受的。
紐芬蘭島和阿卡迪亞兩地是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從法國人手裡割取的,丟給齊國,也不算可惜。而且,將上述兩地交予齊國,還可以離間齊法關係,在他們兩者之間紮下一顆釘子(兩地均有數量不少的法國移民後裔)。
伯利茲是奪自西班牙王國,轉手割給齊國,正好可以拆散齊西兩國名義上的聯盟,讓他們為美洲領地的爭奪澆一把火。
哼,就不信了,齊國於南美的屬國慶國不斷侵襲和奪占西班牙美洲領地,西班牙王國就能一忍再忍?
如今,將伯利茲轉讓給齊國,想必可以更加刺激西班牙王國脆弱的神經。
他們的新西班牙總督區北邊是齊國殷洲領地,東南方向又有齊國新得的伯利茲,巴拿馬地峽附近還有海州總督區,再加上齊國強橫的海上力量,西班牙王國恐怕會為此寢食難安了吧!
至於愛爾蘭,任其獨立建國,可能對英格蘭王國的傷害性比較大,也有點可惜。
畢竟,丟掉了家門口這塊殖民領地,每年差不多損失數十上百萬英鎊的剝削收入,還讓許多投資愛爾蘭土地的莊園主和貴族一下子血本無歸,說不定會遭到國內一些貴族議員的反對和抗議。
不過,這份停戰合約也不是對英格蘭王國沒有一點好處,最起碼,齊國承認了英格蘭王國於不列顛島的領土完整,放棄了支持蘇格蘭獨立的立場。
是的,那個“老僭王”詹姆斯三世被齊國人拋棄了!
還有,就是齊國資本和商品的大舉進入英格蘭王國,雖然不可避免地壓製國內“民族工業”的發展,但多多少少可以引進大量先進的齊國工業技術和管理手段。
在四個多月的談判過程中,康普頓男爵隱隱感覺到齊國似乎並不想過度削弱英格蘭,反而明裡暗裡地表示要與經過一番戰爭“洗禮”的英格蘭王國攜手同行,繼續實施大陸均勢方略,防止地區出現某一個霸主,阻止歐洲大陸的統一。
扶持愛爾蘭獨立,以牽製英格蘭王國,聯合英格蘭,以製衡歐陸諸國,最終實現島國的海洋戰略!
康普頓男爵深思之,不由生出幾分忐忑。
難道我們英格蘭就是齊國經略歐洲大陸的一根“攪棍”嗎?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