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吳蜀聯合”(2 / 2)

因為,齊國人婉言拒絕了跟新法蘭西殖民地簽署一份具有軍事意義的互助攻守同盟合約,隻是想跟法國人達成全麵的貿易協議,故而,在隨後雙方經過一番協商所簽訂的《陳州-新法蘭西貿易條約》時,新法蘭西總督博阿努瓦侯爵並未露麵,而是由新法蘭西.高官夏爾·德·梅努·多爾奈出麵主持。

按照條約規定,兩地之間的貿易往來,所有商品進出口稅率不高於百分之五,雙方對進入本地區境內的商人給予最大限度的保護和便利。

法國人雖然對於齊國人不願意簽署一份同盟條約而感到稍稍有些遺憾,但對於能簽署一份雙邊貿易協定,也是比較滿意的,甚至認為己方是占了天大的便宜。

要知道,經過一百多年的開發,新法蘭西不僅有穩定的農業生產,也有新興的木材加工、造船業等手工業部門。數十年前,塔龍成為新法蘭西高官期間,為改變此前單一毛皮貿易模式,轉而實施經濟多樣化發展的計劃中,除繼續保持農業發展外,還采取獎勵措施,大力支持建立小型的造船業、木材加工業及其輔助行業。

此外,隨著殖民地人口的增長,他還推進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釀造業、鑄造業、皮革服裝加工業,並積極開展同法屬西印度殖民領地的魚和木材貿易。

新法蘭西領地手工業受最早出現的鱈魚貿易影響而集中興起於聖路易斯的鱈魚加工廠,專門醃製或加工魚乾,運銷歐洲大陸。

造船業主要位於魁北克,到目前為止已初具規模,可以建造三百噸以下的商船和漁船。第三個手工業部門就是鑄造業,主要是為了適應移民增加和農業發展的需要,生產各類農具以及生活用品,如平底鍋等。第四個手工業部門是木材加工工場,最初主要是大型的鋸木工場,生產粗木板,賣到法國本土和歐洲各國。此外,還有一些陶瓷工場、釀酒工場,等等。

總體上來看,新法蘭西手工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適應生活或生產需要,與南方的英屬殖民地的手工業相比,要顯得十分落後。

但是,比起齊國所據的阿卡迪亞和紐芬蘭兩地而言,不僅是“門類齊全”,而且“技術先進”,足以吊打一窮二白的齊國領地。

當年,阿卡迪亞被割給英格蘭後,新法蘭西殖民領地就失去了與這裡的貿易機會,讓新英格蘭地區的商品占據了這裡的全部市場。

如今,齊國人來了,將上述丟失的市場又給送了回來。

當然,阿卡迪亞和紐芬蘭兩地加起來總共也沒多大市場,數千人的需求,也就能貢獻數萬利弗爾,最多不會超過十萬利弗爾。

但沒關係,法國人要的是齊國人一個親近的態度。

當然,也未嘗沒有讓英格蘭人吃癟的心態。凡是英格蘭人曾經擁有的,都要給它毀掉。

齊國人放棄近在咫尺的新英格蘭物資供應渠道,而不惜遠道來尋他們法國人。這就說明,他們內心深處也是對新英格蘭地區的強大實力保持了一定的戒備心理,不想將自己的經濟命脈交給英格蘭人。

既然如此,倒也不能虧待了齊國人。

多爾奈高官為了表示新法蘭西殖民地的熱情和友誼,以低於歐洲市場一成的優惠價格,將一百噸小麥、二十噸燕麥,以及十餘噸玉米、大麥等糧食售賣給齊國人,以補充他們極為空虛的物資補給倉庫。

聽說,他們在未來半年內,會有五百到七百名移民抵達阿卡迪亞,對於糧食需求是非常急迫的。

因為,新來的移民最少在兩三年內是不可能有多少產出的。在墾殖初期,他們需要清理林地,刨除樹根,平整土地,還要建造房屋,興修必要的水利,活計可不少。

除了糧食外,齊國人還向魁北克殖民政府訂購了大量農具、陶具,以及其他各類生活用品。

齊國人還對魁北克造船場建造的漁船比較感興趣,也下了五艘訂單,希望在明年紐芬蘭漁汛到來之前,能獲得這些漁船,用於鱈魚的捕撈。

雙方還商定,鑒於聖勞倫斯河有長達半年結冰期使得船舶無法通行,新法蘭西領地將對齊國人開放聖約翰河,由芬迪灣駛入該河,上朔至中遊河段,然後再通過陸路(聖約翰河上遊多激流險灘,無法通航),與法國人展開雙邊貿易,互通有無。

可以說,法齊雙方除了沒有達成軍事同盟協議外,幾乎從各個方麵都展開了非常深入的交流和往來,更是在經濟上捆綁在了一起。

不過,讓殖民地天主教會不滿的是,齊國人堅定地否決了教會自行向阿卡迪亞和紐芬蘭派出教士的提議,要求所有教會人士前往齊國領地,皆需通過他們的審核和批準,更不得將教權淩駕於齊國殖民政府之上。

要知道,天主教會在法國本土是要受王室的限製,並屈從於王權。但在新法蘭西領地,可能是為了撫慰殖民地子民的心靈,法國殖民政府對教會的約束性就比較寬鬆,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法蘭西成為教皇集權主義的一處另類森嚴堡壘,天主教會比在法國本土更據權威性,對殖民地的各個方麵,包括管理和民眾的精神世界影響巨大。

可能正是因為殖民地天主教會的影響力過大,也間接阻礙了新法蘭西領地的移民力度。因為,自1627年起,整個新法蘭西殖民地僅接受天主教徒移民,對於其他“異教徒”則關上了移民的大門。

在世俗化更為徹底的齊國,哪裡會允許教權來跟王權爭奪管理子民的權力?

要不然,你們天主教像我齊國本土那般,改一改教義?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