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陷營(2 / 2)

狼煙晚明 解衣唱大風 7889 字 10個月前

參將石井生率領左路騎兵,在完成環形包圍圈後遠遠地看了下戰況,發現自己已經幾乎無事可做——上官飛的近百騎足以應付此間局麵,便率隊撤圍,徑直撲向敵軍大營。

石參將起初並沒有什麼奢望:如果營門緊閉,戰馬不會爬牆,攻堅的主力便隻能靠步兵:逼俘虜冒著守軍火力去填壕溝、燒營牆,隨後步甲衝鋒,突進去打開營門,馬隊才有用武之地。自己隻要能阻止營兵有組織的出援接應即可。此刻還逃得性命散在野地裡的殘敵已經都累得近乎虛脫,正在被派出的十幾騎驅攏著向這裡蹣跚而行。步兵結束那邊的戰鬥開上來就可以先看著俘虜們填壕送命,等他們死的差不多了,長捷營的體力也能恢複一些,那時便開始強攻。當然,如果能順便收摘一些個首級,挑在槍刃上繞著大營驅馳幾圈,一方麵震懾守敵一方麵威逼俘虜做炮灰那自是最好不過。

然而等馳近敵營的時候,石井生驚異地發現,不僅營門洞開,營中還點了不少火堆火把,吊橋居然都沒拉起來!正常情況下,據守營壘,應該是守營兵在營外點起一座座篝火堆,並向牆外多多的投出火把——這樣,隔著火光,進攻方看不清守軍布置,營牆上更可以以暗擊明,占到不小的便宜……

正在猶疑守敵是不是要學諸葛武侯玩什麼空城計的花樣,大營裡呼啦一下子跑出來一二百個家夥趴跪在馬前請降。看衣著,絕大部分是守營的雜兵。

石參將費了好大力氣才聽明白他們七嘴八舌的南腔北調:留守的加銜*遊擊賈連旺說一句去請援就帶著幾個親衛跑了,現在營裡最大的官是個平日裡沒人待見的千總,已經被大夥綁了……等石井生打消了疑惑縱馬入營,發現地上也趴滿了人——長衫師爺、短衣夥夫、背著藥箱的郎中們紛紛雙手抱頭趴伏在地上:他們都知道,隻要不威脅到對方,大多數情況下自己都可以保全性命:具備特殊技能的人才哪裡都歡迎,哦,不,至少都需要。

於是石參將命令,就在關盛雲的中軍大帳前點起一堆衝天大火,向友軍通告敵營已破的好消息……

隨後不久,疲憊不堪卻士氣如虹的長捷營便轟隆隆徑直開了進來。

石井生的本部是磐石營,顧名思義,該部以防守見長,也是據守廬州城牆的主力。孫傑傾巢而出,無事可做的石參將被任命臨時帶了左路騎兵。在營門前看著大帥的親兵營魚貫而入,石井生暗自吐了下舌頭:大帥的親兵營,果然都是鐵做的肚腸——他們竟沒帶俘虜!

沒帶便是沒有、沒有便是沒留!

離城太遠了,乾脆就在敵人的大營過夜。

逆襲突擊戰不可能帶輔兵,敵營的郎中夥夫雜兵們臨時客串,一部分救治傷員,一部分燒水做飯,最大的一部分在甲騎的監督下重返戰場,將雙方堆疊在一起的屍體帶回大營。

運回來的屍體中不時有還剩一口氣的重傷者被發現,無一例外的,和在敵營發現的剛鋒營傷兵們一樣,都被拖出來遭到無情的殺戮——誰耐煩伺候他們!更有甚者,有的甲士甚至逼迫俘虜對傷員進行各種虐殺,稍有猶豫,俘虜也便倒在血泊中。戰爭會把人性扭曲。而且,這個時代,人類還處於通過相互殺戮爭奪自然資源的階段,隻懂得你死我活,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憐憫。

孫傑這方重傷眼看活不成的甲兵也有十幾二十個,被抬進來後並排放在一個地勢稍高的地方:這樣,他們可以在自己死去以前親眼見到對敵人的屠殺。

敵營裡的一個長衫師爺被拖過來,哆嗦著,一個個記下他們的名字。

關盛雲的軍中有大小兩位羅軍師,是兩父子。可惜老羅軍師重病,小羅與古白樺照護著送去安慶府一帶修養,前幾日離了營。這位師爺五十幾歲了,叫袁靜齋,本是河南汝寧府一個屢試不第的秀才公,被賈連旺擄了來。那賈連旺的綽號叫賈遛子,見勢不妙一溜煙早跑了,於是剛剛“從了賊”的袁師爺被孤零零丟在大營裡。

見到官軍開進來,袁師爺感覺自己簡直要活活冤死:你說讀書識字有個啥用?功名考不上,幾十年來路費花了無數、如果不識字,自己這把年紀,賊人攻來時也不會被擄走。這倒好,穿了件長衫被賊人一把拽住,不從就得挨刀、剛剛從了賊,官軍又打過來,說不好便要當賊砍死——還有沒有活路了啊!直到被揪著後領子拖過來記名字,袁秀才的手在顫抖,一顆心算完全放下了,不由得再次暗自感慨:還是讀書識字好啊!官軍也好,賊人也罷,到哪裡都有用!千鐘粟顏如玉啥的不指望,命可是保住,自己又逃過一劫了!嗯,一會兒得跟官軍說說,俺可是良民啊。

陣亡的兄弟,隊官在戰後會報上名字。但隻要還有一口氣,讓他們親口說出姓名和籍貫,也是孫傑麾下部隊的傳統,可以讓兄弟們走得安心。補刀隊站在一旁靜靜的等待著。一會,等郎中喂兄弟們喝下敵營中找到的米酒,他們會用最快、最溫柔的方式結束這些兄弟們的痛苦。

*加銜

加銜是一種榮譽,授予某人高過其本職的虛銜,類似於今天“享受副部級待遇”的司局級乾部。我們耳熟能詳的“太師、太傅、少師、少傅”便是高級文官的加銜;“太保、少保”則是高級武官的加銜。

守營兵加銜遊擊賈連旺,本身職務是穀白樺手下的千總隊官。守營兵類似於新兵教導隊,除了守備大營,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為戰兵營輸送訓練好的新兵。因為名義上獨立成營,也能更好地嚇唬新兵,穀白樺便替他向關盛雲討了個遊擊的虛銜——遊擊以上,副將以下,便可以稱為“將軍”了。

明朝軍製,一軍最高首&長是總兵官,正二品。獲得總兵官任命叫做“開鎮”。類似於今天的“軍”或“師”(不能摳死理哈,不可能百分百精確對應),總兵官約類似於軍分區司令。明朝的總兵職務比較值錢,總共隻有二十幾個。總兵官被稱為“大帥”。

副總兵叫“副帥”,也叫副將,從二品。獲得副將任命叫“開協”。“協”類似於“旅”——後世張之洞、袁世凱等采用西洋軍製訓練新軍,“協”便直接改稱“旅”了。

再以下是參將,正三品。遊擊,從三品。這二者都可以被稱為“將軍”。明朝的軍製很多時候沒有嚴格區彆,看軍頭,也就是總兵官的個人能力:你能從朝廷兵部那裡爭取到多少糧餉是你的事,兵部會時不時“勘驗”,就是數人頭,兵部承認的才發餉、朝廷不認你也可以自己養兵,但費用是你自己的——這點以後我們會詳細說到。所以,一個參將可以統帶幾個戰兵營,也可以隻帶一個。遊擊理論上可以帶一個營,你有本事帶倆也沒人管。

下一級是守備,正四品,不過用的不多,後來到了清朝,這個官職就逐漸給廢了。再下麵就更亂了:有的部隊千總、副千總、把總(也叫百總,應該是口音問題,都落到書麵上了)、副把總、果長這麼下來;也有的千總、把總下麵是總旗官、小旗官……

造成這種混亂的根子在朱元璋那裡。老朱犯財迷,希望養兵不花錢,於是建立衛所製度:全國太平了你們都解甲歸田種地去吧,自己吃自己,彆吃朕的糧。再有戰事就放下鋤頭拿起刀給朕去砍亂臣賊子,砍完了回來繼續種地……因此明初的軍製是省一級軍事領導叫都指揮使(副手按級彆叫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軍事單位叫都指揮使司;府一級(地級市)軍事領導叫指揮使(副手按級彆分彆叫指揮同知、指揮僉事),軍事單位叫衛,比如天津衛、威海衛;州一級(省直轄縣)軍事領導叫千戶(副職叫副千戶)、軍事單位叫千戶所;縣一級軍事領導叫百總(副職就是副百總)、軍事單位叫百戶所;百戶所下麵有總旗、總旗下麵有小旗……

理想很豐滿,現實更骨感。老朱想的美,不多久便走了樣:軍頭們陸續都把屯田的收入收進自己腰包,到了明朝中期,所謂的軍隊就完全蛻化成種田的農民了——因為算世襲的“軍戶”,有人身依附關係,其實就是農奴。至此,所謂的“兵”,都不會打仗了。這也是很滑稽的一點:明朝理論上的“兵”,事實上成了“民”,農民。

敵對勢力總是亡我之心不死,仗還是要打的。“兵”不行了,那讓誰打仗呢?

“民”唄。

這就是募兵製,募兵於民。注意,這些募來的“兵”,可不是“軍籍”,都是民籍!所以,在朝廷那裡,他們統統算“民”。不過,很多人已經成為職業軍人,不會種地了。這是明朝軍製很讓人無語的地方:“兵”是不會打仗隻會種地的農奴、“民”是隻會打仗不會種地的“兵”。

“兵”是農奴,“指揮使”等“將”,自然變成不會打仗的地主、會打仗的“民”由誰領導呢?職業軍官啊。所以,總兵、副將、參將……等另一套軍製便應運而生了。

本來這套係統都是臨時性的,乾完活就解散,但再後來,包工頭(軍頭)們不乾了:俺們不是杜蕾斯,憑什麼用後即棄?不行,掏錢!不給錢我們也鬨!

然後,朝廷隻能把這種兵製也保留下來……

這隻是粗略一說,以後我們還會深入分析。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