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釘子(2 / 2)

狼煙晚明 解衣唱大風 7125 字 12個月前

車中人複道:“有些事,該你知道的,本將自會告訴你。剩下的,你要自己慢慢想,會想明白的。現在說正事罷。”

趙二狗一點就透:僉事大人說得沒錯,延長縣能有什麼領兵的將軍?所謂城防計劃,本就是於勝良帶著廖興湘和他們幾個好歹見過戰場的衛士一起瞎琢磨出來的。於是不敢再搪塞,把於勝良的計劃原原本本說了出來……

良久,車中人輕哂道:“唉,這失府的罪名怪到於大人頭上確實有些冤了。到了這般田地還如此拚命,也難為他老頭子了。不過,這事麼,該當他倒黴,也隻能委屈他啦……”

言畢,雙掌輕輕一擊,從人上前放下車簾,趕車人一抖韁繩:“駕。”馬車緩緩啟動了。

趙二狗複單膝跪倒:“卑職恭送大人。大人可要小人安排個客棧歇腳?”

“本將不入城了。你好自為之吧。”

馬車離開了一箭之地,立在原地的趙二狗突然明白過來什麼,策馬追過去,撲倒在道旁:“大人留步。小人差不多猜到了些,小人懇請大人再給些明示!”

車中人歎了口氣:“你猜得不差。等賊人過來時,你便設法到都司府複命吧。”

馬車再無停留,貼著延長縣東牆向西北方轔轔而去。

延水在延長縣西南有個拐角,貼著城牆轉向東南方,最後彙入黃河。關盛雲的計劃是出動戰兵一千,輔兵五百,走水路拿下延長解決後顧之憂:讓穀白樺的剛鋒營搭載舟船做先鋒,硬衝過去,然後在縣城東南方登岸,從背後發起攻擊。攻擊得手解除威脅後,國清林五百人的輔兵營使用木筏運載物資,在剛鋒營登陸地點東北五六裡左右建立前進基地。再後麵是龔德潤的振勇營做後隊,舟筏混載,接替穀白樺肅清殘敵。拿下延長後,兩營合兵乘勢北進,強攻延川縣。青澗河與吐延川兩條河流阻斷了延川東、北兩個方向,兩個縣沒什麼正規兵力,一鼓作氣拿下來,戰爭結果方麵不會有什麼懸念。

唯一的問題在於,攻擊部隊要承受一定的傷亡:順流而下到延長城牆拐角處時,整個先鋒船隊將徹底暴露在城頭守軍的火力之下,隻能挨打,完全沒有還手之力。舟上的剛鋒營要死扛過這一段百餘丈的河道,才能登岸集結由東向西發動攻擊。等拿下延長向延川攻擊時,剛鋒營已經流了不少血,就該振勇營做主力了。再破的縣城,隻要有牆,哪怕隻有丈來高,就會給守方帶來極大優勢,振勇營也會承受一定的折損。這兩處的百姓應該已經都入了城,抓不到什麼填壕的炮灰,關盛雲估計,連死帶殘,拿下這兩個縣城,要付出兩三百人以上的代價。

穀白樺想了一會,慨然道:“沒事,隻能這樣了。大船都給我。外麵釘厚木板,覆上草墊子潑透了水,舟子套雙甲,每人再配兩名盾兵護著。生死有命,看各人造化吧。”

龔德潤抱拳道:“老穀辛苦了。俺會儘快開上來給你搭把手。”

此番軍議,羅詠昊插不上什麼話:他了解於勝良的為人,勸降不會有什麼效果,很可能於老爺子還會把使者砍了腦袋掛起來表達誓死抵抗的決心。老爺子也知道自己的斤兩,肯定就是一味死守,什麼誘敵深入圍魏救趙等“錦囊妙計”一概沒得使,隻能強攻。區彆隻在於哪個營最有戰力,能扛住巨大傷亡並發起攻擊——這方麵,大家都心知肚明,除了關盛雲的親兵營,也就是穀白樺的剛鋒營了。

高藤豆尤福田張丁等各將也沒其他辦法:從陸上發起正麵攻擊的話,難度和損失隻會更大。隻得表示,老穀的損失兄弟們攤,戰後從各營抽人把剛鋒營補回齊裝滿員。當然,補充的隻能是人頭和裝備,老兵的戰鬥經驗與戰場配合,新人是沒得比的。

末了,小羅師爺倒是提了兩條建議:1、戰兵們能躲艙裡用木板遮護,舟子們都是抓來的普通船家,又直接暴露在外,一接敵很可能借機跳水跑掉。隻要有幾條船失控擠住河道,那就是大禍臨頭。所以,要用繩索把搖櫓的舟子拴在船上。2、戰兵們不要著甲,甲衣都堆在艙裡,登陸時每人拎一領上岸再穿,萬一落水還有逃生的希望。

這兩條建議為小師爺博得了滿堂彩聲。羅詠昊得意之餘,心頭隱隱劃過一絲憾意:大明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人才晉身的通道!

國清林領了新任務,有些頭大。延水上的船都不大,絕大部分隻能容納五六名全副武裝的戰兵,一個營便要百多艘。現在連搶帶造總共一百五六十隻小舟,木筏還不夠數,便又要做足夠遮蔽這許多船隻的木板、還得組織人手紮草墊子……國隊長乾脆住進了輔兵營,從早到晚都能聽到他的咒罵和皮鞭的抽打聲。

這日,關盛雲突然接到安塞縣傳來的急報:據說是省城西安府來的官使,七八個人,又要過來“下戰書”了。一行已經到了安塞縣,明天就要啟程直奔延安府。

本篇知識點:

1、官轎。官轎的曆史比我們以為的要短很多:直到唐朝中期武宗時,除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書令,及致仕(退休)、患病者外,其餘人等“不限高卑,不得輒乘”。即使朝廷命官因公外出,途中患病不能騎馬,也要報中書門下省和禦史台批準才可以坐轎,而且,費用自理。那時的所謂轎子,也很簡陋,最早就是兩根杠子搭塊木板,坐的人盤腿木板上一座倆人抬著走(腦補一下擔架上盤腿坐個人,就那樣)。有興趣的搜一下閻立本的《步輦圖》——看看坐擔架上的唐太宗。

後來改進了,把木板換成了竹椅子。直到北宋,士大夫們一致認為,坐轎子是“以人代畜,有傷風化”——哲宗為了表示對四朝元老司馬光的敬重特許其乘轎,老爺子“辭不敢當”。王安石也表示“自古王公雖不道,未敢以人代畜”。

到了南宋,高宗趙構因為“揚州街路滑,始許朝臣乘轎”。

到了明朝,一開始學唐朝,“京官三品以上方許乘轎”,中葉以後,規定逐漸廢弛,是個官(包括進士)都能坐了。

再到滿清,不說了,都能坐,排量(製式)彆超標就行。

2、儀仗。官員出行,道具包括傘、扇、旗、槍、刀、劍、戟、棍、槊、肅靜牌、回避牌、吹鼓手……總之,級彆越高,動靜越大。

開道鑼也有講究。以清朝為例,除了大皇帝(幸好很少出來)最牛的是總督都統,出行要十三棒銅鑼。代表十三個字:“大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

提督巡撫敲十一下,意思是“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

道、府一級的敲九下:“官吏(注意,不敢說官員了)軍民人等齊閃開”。

縣官七下:“軍民人等齊閃開”——好吧,是個官就比七品高,遇到了,卑職“避道”,閃給您看還不行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