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
各地不會給過路的客軍提供糧草,而是做好了飯食給他們送過去。理由很充足:武將都目不識丁,不懂什麼“大義”,他們會貪汙啊!送了十萬斤米麵,他們扣下一半隻煮了五萬斤給那幫炮灰吃,朝廷豈不是虧了?所以,我們做好了,不吃就餿了,你不就沒法貪汙了?當然,我們文官自幼讀聖賢書,一個個都是道德君子,說給你提供了十萬斤糧,就是十萬斤,貪汙報花賬這等事是絕不可想象的!哦,給朝廷報的是十萬斤原糧、給你送的是十萬斤飯食,裡麵有一半多都是不要錢的水,這個不需要說那麼細節,對吧?
你們到了本縣,本縣當然要給你們提供飲食——但是,抵達當天不給!為什麼呢?當然是為朝廷啊!你們為了多吃飯,一天跑兩個縣,尼&瑪一天吃四頓?還有不少三縣交界的地方,轉悠大半天,豈不是能吃六頓?這還了得!所以,當天不給,第二天再說!朝廷難啊,你們要體諒,對吧(注意,以後有一支軍隊嘩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種情況下,大明官軍的行軍速度堪比烏龜:隻要你駐紮下來,當天地方政府不會給你提供任何物資——想不餓著肚子睡覺?嗬嗬,自己帶點東西啊!如果你明明可以越過一個州縣直達下一站,你最好還是磨蹭一下——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了喲。你急行軍一整天,到了那邊反正也沒飯吃,還不如在這裡歇兩天:第一天不緊不慢地紮營早點歇著、第二天啥也彆乾,安心等著兩頓飯,吃飽了就睡。第三天還可以賴一天,再狠狠地吃兩餐,第四天可以不緊不慢地溜達到下一處,嗯,反正這天就沒飯吃啦……所以,在天氣、路況、部隊健康狀況等其他一切條件都是最理想的條件下,部隊行軍的速度,依然是龜速。按當時的標準,如果一支部隊長途行軍速度能達到日均二十至三十華裡,那便絕對是一等一的強軍!
這個可以偷懶的弊端很快被發現了。所以,還有些地方,實行的是升級版:第一天到達你挨餓活該,第二天我給你提供點吃的,第三天給老子滾,啥也沒有!下雨下雪?少廢話,滾!泥石流?滾!橋斷了?活該,去死吧!說啥也沒用,沒有就是沒有!咦,將軍,你這是乾什麼?你我都是為聖天子效力,怎麼還給我送銀子?使不得使不得。啊?兄弟們的心意?這我怎麼好意思啊!啥?下官若是不要便是拂了將士們的一番美意?哎呀,將軍這麼一說,下官再推辭也就顯得太不近人情了呢,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啊!咱說好了,下不為例哈!唉,你看這天氣確實糟糕,嗯,雖有朝廷明令,這法度麼,也不能不講人情不是?下官豁出去了!來呀,給大軍再準備三天的夥食……
您沒看錯——朝廷的正規軍將領有時候真的要自掏腰包交買路錢的。當然,將領的銀子從哪裡來這個問題麼……您猜呢?
而每次拔營,兵卒們都知道今天又沒飯吃,自然怨聲載道。這時候,軍官們便要各顯神通:答應每人給幾枚大錢者有之、皮鞭軍棍照腦袋上可勁兒掄者有之、抓幾個倒黴鬼砍了腦袋殺雞儆猴者,更有之。部眾開拔時突然嘩變的,也有之,而且不少!
這些事,都是朝廷正規軍——官軍們才需要麵對的。關盛雲是匪,所以,統統跟他無關,他才不會擔心這些!
反正已經跟陝西當局說好了,隻要路上彆公開打出什麼旗幟,沿途官員都會心照不宣地把他們當官軍做好接待工作。嗯,而且儘職儘責、保質保量——保證抵達當天就有熱飯吃!至於接待的是官兵還是賊兵——有區彆麼?窗戶紙挑破就沒意思了,大家心知肚明便好。普通百姓們則更不需要擔心:都是不識字的文盲,又沒有京師大人們的微信,怕啥?萬一哪個家夥不知好歹造謠傳謠……哼哼,我大陝省可不是法外之地!
有的是輔兵,不擔心物資,關盛雲甚至把兩百多隻船都帶上當大車用了。船上裝滿了物資,墊上幾塊厚木板,木板下是木棍,推著走幾步,把後麵空出來的木棍木板挪到前麵再墊上……到了甘泉,便可以沿著洛水順流南下,直抵潼關衛,這些船還有大用場呢。
儘管已經達成協議,手裡也扣了幾位高官做人質,關盛雲還是不會完全相信陝西當局。羅詠昊也持這個觀點,而且進一步提出,要利用這個機會訓練一下塘騎斥候的偵察能力,這一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進入河南以後可能就完全是敵境行軍了,偵查工作的好壞將決定大軍的生死。於是,從穀白鬆的馬隊抽了五十人,又讓營官們各自抽了十名馬衛,由穀白鬆親自率領,組成一支塘騎部隊,羅世藩負責教他們識字——至少一些簡單而又必要的字必須掌握、羅軍師和將領們則負責教他們簡單的計算和行軍常識:道路通行能力計算、輜重承載能力判斷、紮營地點選擇與各營駐紮地界標示、各種預警信號的設定……
不要被影視劇騙了,認為所謂斥候就是那種一路高喊“報……”進帳跪倒,隨便說一句“前方發現敵人”,將領大馬金刀來一聲:“再探!”,然後答一句:“得令。”扭頭退場的龍套。如同今天的特種兵一樣,塘騎斥候在軍中的地位極高,除了無可避免的遭遇戰,一般而言,他們不會被投入戰場。訓練一個精銳偵察兵的成本,遠高於養一百個炮灰。僅舉一例:每天都要給他們足夠的肉吃!動物蛋白能夠給他們提供足夠的熱量從而維持充沛的體力、維生素A可以讓他們在夜晚能視物,彆忘了,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是夜盲的!一個可以參照的比對標準:即便是魚米之鄉的江南,一個擁有百畝良田的地主本人,每年吃掉的肉類不會超過十斤!
每塘五騎,共24塘。視地貌不同,各騎之間間隔百五十步左右——彼此要在對方視線範圍之內。這樣,大軍便有了三十華裡左右的軍情觸角,這個距離,也通常是大部隊一天行軍的路程。等接到從最遠處層層傳來的安全信號,大軍開拔。
從延安府到甘泉120華裡,關盛雲走了五天。一方麵在官道上推著船確實走不快,另一方麵,羅詠昊要求部隊利用這個機會,熟練掌握野外紮營的基本功。
塘騎要預先選定適合紮營的地點:視野開闊,灌木叢要提前燒掉(防止敵人火攻)、附近必須有小溪,最好有山丘做保護屏障,還要提前標定各營駐紮範圍。每到一個新營地,輔兵們都要構築簡單防禦陣地:主營地要搭幾個瞭望塔、營外二裡要修幾座預警的烽火墩、營房要豎木柵欄、擺鹿砦拒馬、幾麵挖壕溝、各營還要挖出廁所……
除了避免滿營狼藉,糞便還有大用處。在大明,人們相信“糞毒”的理論,無論營外撒布的鐵蒺藜或插下的尖頭竹木簽、還是弓弩手的箭簇,甚至火藥裡,都要摻上這些東西,以“增強”殺傷效果。有時也確實管用:那時衛生條件差,人們也不懂什麼叫感染,統統算“毒”——除了糞便,古人還要往火藥裡摻砒&霜、巴豆、狗血……等非常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各個將領都有自己絕不外傳的“獨門秘方”,事實上反而大大影響了爆炸效果。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真正由硝石、硫磺、木炭三種物質組成的純正黑&火&藥,反而是再度從西域傳回來的!
與關盛雲不信任陝西官府一樣,陝西都司府更不信關盛雲。因此,一支百餘人的馬隊始終綴在大軍後麵,每行五至十裡,便有兩騎馳開,向都司府報告這股賊軍的動向。
對此,關盛雲和羅詠昊也采取了默許的態度。
終於,大軍抵達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