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壞人(2 / 2)

狼煙晚明 解衣唱大風 6333 字 10個月前

劉瑾是朱厚照小時的玩伴,除了武宗,他心裡沒彆人。又性子直,膽子大,彆人不敢的事,總是他第一個蹦出來。

比如,他收錢。

他知道文官們弄錢的方式層出不窮,於是死命榨。京官自不必說,外官進京,一樣,少廢話,掏錢!其實,這種政策,真正的大貪官受到的影響反而不大,最倒黴的是貪的少,或不怎麼貪的官員們——有的借債,到任後再想法子變本加厲弄回來、極個彆的竟有尋了短見的。後來有人跟劉公公講明白了:您傻啊?他們都很有錢,不假。但誰會拿自己錢給您?還不都是四處嚷嚷著給您送錢,回去拿府庫公款補回來?人家不賠還有賺的,惡名都讓您自己扛了!

劉瑾一想:對啊,有道理!這怎麼行?給我查!派出十四路人馬到處查賬,隻要府庫短缺對不上賬,官員本人給我補上!退休了的也給我追贓!

正趕上這當口給他送禮的官員們,一個不漏,全部獲罪!

通過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被一刀切過的劉公公最喜歡玩的,就是這種一刀切的遊戲。

所有官員恨死他了。

這些錢,劉瑾不可能自己秋毫無犯,畢竟,他是太監,不是聖人。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充實了大皇帝的小金庫——太倉內帑!這一點,被後來寫史的文官集團默契地“忘記”了!

再舉個例子。正德以前,大明一直實行海禁:除了藩屬國的貢船,貨船不得停靠。正德四年,有一艘暹羅的貨船遇到風暴,駛到廣州修理。廣東布政使召集領導班子開會,一致決定:船壞了,不可能再載貨航海,可以允許船主把貨物就地賣掉,粵府收些稅就行。

聽到有稅可收,市舶司的太監熊宣激動了——市舶司負責管理貢船,收入全歸大皇帝的小金庫。於是上書,請求自己來收稅,歸皇家。此時的正德腦子還沒開竅,被文官們一通忽悠,罵了一句“妄攬職權”,撤職了,換了個太監管市舶司。於是粵府名正言順的收了稅錢。

這可讓文官們嘗到甜頭。以前咱怎麼沒想到還有這筆收入呢!有利可圖,文官們講起大道理來那是一套一套的:萬國歸心咱要體恤遠人啦、天朝上國要胸襟磊落啦、波濤險惡要恩德廣布啦……於是,所謂的海禁,開了個後門。往後,貢船可以帶一些貨物,就地販賣補貼沿途費用,貨款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交廣東布政使司算關稅!30%!服麼?

好吧,說是後門,比前門還寬呢:你隻要說給大皇帝上貢你就是貢船,對吧?至於貢品麼,可以是一株草,這叫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貨品嘛,你就算帶幾頭霸王龍過來,隻要交了賣價的30%,咱們大明官府就一定會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消息傳出去,來“朝貢”的海船絡繹不絕!

接手市舶司的公公叫畢真。我們以前說過,太監其實是被嚴重汙名化的一個群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無論多混賬,對大皇帝的忠誠總是無以複加的:離開大皇帝,他們死路一條!這個畢真便是如此——熊宣被免職剛剛一年多,他又上書了,要求由市舶司來收這筆高達三成貨值的稅款。

文官集團憤怒了!我們踏馬的絞儘腦汁磨破了嘴皮子才糊弄到手這塊肥肉,你想搶?沒門!不就是吵架嗎?咱專長啊!上書,誰怕誰啊!

正德大皇帝朱批下來了:“如熊宣舊例行”。

文官們高興壞了:哼,打嘴皮子官司還得是咱們妙筆生花!

念完了聖旨,劉公公對文官們呲牙樂了。樂得文官們心裡直發毛:咋,你敢公然抗旨不成?

劉公公和顏悅色地問:“各位,這聖旨的精神,大家都領會了吧?”

文官們迷惑不解:“當然了,白紙黑字,哦,不是,黃錦朱字,寫得明明白白啊!”

劉瑾還是樂:“你們怎麼理解的,說來聽聽。”

文官們:“熊宣當初要求市舶司收稅,聖上不是批示不可,讓我們收麼?不就這意思嗎?”

劉公公樂得前仰後合的:“你們念書都把自己念傻了吧?咱家給你解釋一下哈。去年熊宣要求由市舶司收稅,對吧?聖上是說,就按去年熊宣說的辦!解釋完了。”

說完,劉公公把笑容一收開始瞪眼:“有不服的麼?咱家讓錦衣衛到你家調查一下!”

這一回合,劉公公完勝。

不過,從京師到地方,他把文官集團徹底得罪遍了。

然後,大壞人劉公公又開始得罪武將們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